曹县的丁楼村,一个时代的缩影( 二 )


丁楼村的演出服产业 , 源于影楼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 , 任艳的母亲周爱华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学习缝纫机 , 制作影楼拍摄用的服装 。家庭作坊里的妇女们脚下踩踏不停 , 针尖上下穿过织物 , 一天挣手工费5-10元 , 直到2009年 。
2009年 , 任庆生和周爱华夫妻决定自主创业 , 开了一间网上服装店 。一台1G内存的电脑 , 就是任庆生和周爱华的创业之本 。他们不会打字 , 就用食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 , 被笑称为“一指弹” , 电脑处理速度慢 , 敲下去好几秒才显示出来 。拿着女儿一年级带拼音的课本练习拼音 , 再到后来用金山软件学习打字 , 他们一步一步开设了自己的店铺 。
2009年10月开店 , 2010年4月他们才有了第一个订单 。没有订单的半年里 , 任庆生是电工 , 周爱华依旧是裁缝 。
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来自广东 , 临近六一时想要儿童演出服 。当时夫妻俩的网店里仅仅只是挂了一套影楼服的图片 , 客户提供了服装样式 , 周爱华一看 , 是简单的背带裤 , 很快应了下来 。出门选布料 , 手工打板 , 裁剪 , 缝制 , 再让女儿穿上 , 拍下照片给客户发过去 。这次迅捷的反应给周爱华带来了后续的36套订单 。
每套演出服成本不到30元 , 售价60元 。去除人工成本 , 第一桶金赚了700多元 。而当时还在做电工的任庆生的月工资是260元 。

曹县的丁楼村,一个时代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1年12月17日 , 山东曹县 , 任庆生在办公室 。手扶的是初次尝试电商时购买的电脑 。
2010年 , 任家的演出服销售一共赚了8000元钱 。而据统计 , 当时丁楼村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一年的收入是2000元钱 。
村里是熟人社会 , 任庆生销售的服装都在自己家里生产 , 路过的村民能看到 , 缝纫机的声音传到别家的院子里 。
邻居开始向任庆生夫妇取经 , 怎么开店 , 怎么销售 , 他们带动了十个人开店 。丁楼村迎来了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电商1.0时代 。
越来越多的“亲”从农民手中敲出来 。家家都有缝纫机 , 脚底下踩出了丁楼村的演出服版图 。
随着生意的扩大 , 每一年的六一都是村里的生产高峰 , 任庆生扩建了车间 , 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走进去 , 就成了工人 。手巧的年轻姑娘收入甚至超过了外出务工的丈夫 。丁楼村的财富效应很快向全镇蔓延 。
几乎每一家淘一代的家庭产业都面临后续迭代的问题 , 每一年的新款式新潮流 , 电脑设备的更新 , 店铺的运营 , 如果主理人不能同步成长 , 创新不足就会被市场淘汰 。任艳还在学校时就经常接到父母的电话 , 让她回家帮忙 , 任庆生说 , “毕竟是自己的产业 , 交给外人不放心 。”
顺理成章 , 任艳大学毕业 , 回家和父母一同打理生意 。
任艳回家后 , 先担任客服 , “亲”也逐渐被“亲亲”代替 。第二年她结婚了 , 任庆生送了两个店铺作为嫁妆的一部分 。
2016年 , 家里推出了爆款“雷锋服” 。“全网只有我家有 , 我爸从外面找的雷锋头像印刷 , 这是我们家第一次类似爆款的衣服 , 我回来之前他们都是等生意 。”任艳说 , “雷锋服”在当年获得了全国第一销量 。
雷锋演出服的火爆程度已经到了客人加价30元都供不应求的程度 。“客户打电话催 , 没有买到的说加几十块钱给我发出来 , 学校里的老师打电话 , 说不管你加多少钱都可以 。”那一年的销售高峰 , 从下午4点打包发货 , 到凌晨4点才能合眼 。
2015年 , 任庆生家的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