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过气了吗( 二 )


而在一些文艺青年眼里 , Kindle一直是送人最好的礼物之一 。有里儿有面儿 , 即便最后被用来盖泡面 , 也是最有格调的泡面盖 。
时代的眼泪
Kindle , 在成为产品名之前 , 其原意是“开始燃烧”或者“激起兴趣、感情” , 类似于evoke、arouse 。
据说 , 在Lab 126的邀请下 , Michael Patrick Cronan为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起了这个名字 。他和伴侣Karin Hibma认为这个名称含义丰富 , 暗喻着书籍和智慧所带来的兴奋 。
到目前 , Kindle已经推出了整整十代 , 有低中高三种配置的版本 。在亚马逊官网 , 一直有一栏专属于Kindle电子书 。只不过 , 在超万亿市值的亚马逊帝国里 , 比起电商零售、云服务、广告 , Kindle的比重弱了不止一星半点 。
Kindle的失宠有其必然性 。从硬件上来说 , 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日益普及 , Kindle的阅读功能有了更多的代替者 , 同为电子阅读器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 特别是当后来者拥有更便捷、先进的特色 。
至于内容 , 长短视频夹击 , 听书直播兴起 , 阅读的时间被花样繁多的网上冲浪一再挤压 , Kindle只能在泡面盖子上发挥余热了 。而纸质书 , 多少还有些情怀打底 。
在亚马逊败退过的中国市场 , Kindle的窘境更甚 。文学艺术博主“洛之秋”感慨:“很可惜 , Kindle设备本身不赚钱 , 自身功能上的进化又不如其他电子书阅读器品牌 。到后期中国亚马逊只能卖点中文电子书 , 种类和价格折扣方面又比不上微信读书这类平台 。连我这样的电子书死忠粉都很少碰Kindle了 , 只能怪大浪淘沙的无情 。”
Kindle没能让纸质书消亡 , 却在新时代的路上有些步履蹒跚了 。
其实Kindle也努力过 , 诸如发布青春版、搞联名、增加调光 , 还有更轻的重量和更大的内存 。特别是在最大的中国市场 , 为中国用户推出白色版Kindle、推出故宫文化和敦煌文化联名礼盒等 。
新的娱乐和消费浪潮下 , Kindle注定难以复刻当年的高光 。风靡一时的iPod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 Kindle也只是在退出中国市场的热搜中收获一些热度 。
但Kindle仍然是划时代的成功产品 , 与iPod一样 , 这毋庸置疑 。一方面 , 从实体到数字 , 颠覆了内容与渠道的合作销售模式;另一方面 , 大众的阅读习惯也随着Kindle的普及而改变 。更不用提 , Kindle坐拥的庞大国际化版权库 。
至于是否退出中国市场 , 是用来压泡面还是防失眠 , 那是亚马逊和阅读者的事儿 。反正Kindle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口号 , “把书店开到大众的口袋中”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汤艺甜 赵天舒
【Kindle,过气了吗】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