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是怎样诞生的( 二 )


虽然以李雄的经历 , 足已进入央华的“荣誉殿堂” , 但能够进入《如梦》的核心团队 , 对他来说依然是“荣幸” 。“能够成为央华戏剧核心制作团队的一员 , 也一直是我的荣耀 。”2021年的演出 , 常常是看似万事俱备了 , 突然一个五雷轰顶 , 而李雄也经历过前一分钟还在北京办公室开会 , 后一分钟遇到突发状况 , 从办公室直接赶往机场 。这样的经历也磨炼了他的性情 , 对他而言 , 整个制作演出过程中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 “但我坚信 , 办法总比困难多 , 一切都会是生命最好的安排 。”
编剧、导演赖声川为《如梦》编织的云端命题 , 也让剧组的每一个人多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 谈及在这个剧组最愉快和最痛苦的经历 , 李雄称 , “在这个剧组最愉快的经历 , 是最开始的开始;最痛苦的经历 , 是还没有结束的结束 。”而回顾一年来自己最难忘的事 , 李雄表示 , “这次全国的巡回演出 , 没有哪一件最难忘 , 从一开始这个戏决定巡演 , 到排练 , 再到演出 , 几乎每一站都有很多让人难忘的经历 。如果真的非要说一件事 , 那就是2021年央华版《如梦》完完全全是依靠央华自己的班底让这个演出圆满这件事 。”
因为演员的临时状况 , 李雄在2021年4月武汉首站演出致敬英雄城市抗疫公益场里 , 出演了中年王德宝 。原本专业学习表演的他 , 因为做了多年戏剧制作而久疏于舞台 , 这次重新登台 , 他的表演也得到了许晴的夸赞 , 特别是声音的可塑性 , 甚至让熟悉他的人猛然间都没有认出来 。“我极爱这个角色 。如果有机会再让我出演剧中的角色 , 我还想再演一把五号病人 。”
作为出品方中直接面对制作和演出的人 ,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的群众演员 , 李雄奉行的是严谨和担当 , “可然老师的新书名就是我的立场:一切为戏剧 。”
张瑞(执行导演)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 我都是他们的“镜子”
张瑞也是从2013年《如梦》创排初期就一直工作在剧组的 , 迄今为止 , 他是在剧组工作过岗位最多的人 , 包括导演助理、音效制作及执行(央华版的音效50%是2013年重新制作的) , 以及后来的舞台监督 , 包括现在的复排执行导演 。
多年来 , 张瑞曾经给多位中外导演做过助理或复排导演 , 哪怕是走遍世界、俄罗斯来的大牌导演 , 也都对他称赞有加 。也正是因为对《如梦之梦》的多个工种都了然于胸 , 去年《如梦》的复排 , 执行导演的工作 , 张瑞当仁不让 , 但也依然会忐忑 。“我曾经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 相信团队中的很多伙伴也有一样的感受 , 会对首演的舞台呈现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十六位新演员的加入 , 大部分角色的重新调整组合 , 作品本身的容量和复杂性 , 排练时间的限制 , 这些都是造成这种压力的因素 。”
在张瑞看来 , “央华版《如梦》从2013年首演至今 , 这部作品里已经储存了无数的‘密码’ 。而我们的复排工作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剧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是自己的建筑师 , 我们盖了自己的房子 。’在排练的第一阶段 , 我们就像建筑师一样用盖房子的方式迅速把结构搭建起来 , 保证戏的整体节奏的准确性 。而第二个阶段 , 2021年的重新组合和集中排练让我们有机会沉下来对每一场戏细细琢磨 , 大家一起研究情境、分析人物 , 厘清逻辑 。目标是在不改变任何结构、节奏、台词的前提下 , 让每个人物可信可感 。第三个阶段就是保证演出的质量和水准 。每一场演出之后 , 导演组都有若干条笔记发给不同的演员 , 笔记的内容是关于相应演员当场表演细节上的疏漏 , 以及改进的方向 。而作为执行导演 , 在排练中 , 演员都是一样的 ,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 我都是他们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