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这么贵,钱都被谁赚走了?( 二 )


《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方决定于2月11日零点起调整该片票房结算标准 , 数字2D、中国巨幕2D是全国统一30元/人.次 , IMAX 2D为全国统一40元/人.次 , CINITY 2D120帧、杜比VISION 2D则为全国统一35元/人.次 。
影院则在发行价基础上二次加价 , 考虑因素包括供需情况、地理位置、影院设施设备、房租水电费人力成本等 。
可以说 , 最终的定价 , 是片方/发行方和影院等各方共同决定的结果 , 票价完全市场化 。所以观众真正到手的电影票价往往要比结算价高出一截 。
以《狙击手》2月8日晚8点左右时刻的票价为例 , 北京朝阳区万达影城的票价为45元 , 房山区环球国际影城的票价为38元 , 成都百诗汇电影中心的票价为33元 。
所以要弄明白票价变高的原因 , 就得从片方和影院等身上出发 。据了解 , 春节档多数片方提高了最低发行价 。至于影院 , 则或许是出于“开张吃三年”的心态 。
毕竟自疫情以来 , 上座人次飘忽不定 , 消杀和人力成本上涨 , 又处于随时可能无法营业的担忧中 。此外 , 大概是去年春节档电影的提价给予了其信心 , 自以为涨价没有问题 。
可结果是 , 观众并不是太买账 。
3 票价过高背后的隐忧
从这次的结果来看 , 片方和影院对观众底线的试探 , 算不上很成功 , 反而激发出了“逆反”心理 , 有网友甚至开玩笑说“要是票价再高点 , 某桥的票房能超100亿” 。
可以说 , 高票价之下 , 影迷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
从《狙击手》的通告来看 , 在2月7日前 , 其A类城市和B类城市的最低结算价分别为40元和35元 , 但实际上 , 有些城市的观众实际购票价能超100元 。
票价市场化的背后是双方实为利益共同体 。毕竟分账时 , 若实际售价高于最低结算价 , 则以实际售价得来的票房为准 。
根据公开信息 , 分账各方主要包括特别营业税和电影事业专项基金(为帮助电影产业共渡难关 , 曾暂免征收)、院线公司和影院、中影数字提留、制片方和发行方 。
一般 , 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基金占据了比较固定的8.3% , 剩下的才是可分账票房 。其中 , 影院跟院线分57%(影院一般拿52%) , 制片方和发行方再分43% 。至于中影数字提留 , 一般要在票房超6亿的前提下才会有 , 比例为1%-3% 。
在这之中出现了不少角色 , 它们负责不同的职责 。
制片方(投资方)提供电影拍摄所需资金 , 所以电影上映后的分账票房及后续在各平台的转播费、IP授权费、周边权益、影片中的广告植入等都归其所有 ,所以制片方的钱也不仅仅是票房而已 。
院线是影院名义上的管理者 , 旗下的影院有的是直营的 , 有的是加盟的 , 一般是象征性收点钱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影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票房 , 在8成左右 , 广告和爆米花等收入并不多 。
发行方可以理解为院线(影院)和制片方之间的桥梁 。制片方会把拍完的片子委托给发行方去对接院线(影院) , 所以干的是宣传、买广告、谈判、签合同等“体力活” 。
发行方一般能分到5%-8% , 既包括华谊、万达、博纳等传统发行方 , 也包括阿里影业、猫眼电影等互联网发行方 。
值得一提的是 , 发行方和制片方之间的合作 , 又涵盖了代理发行(收代理费)、买断发行(发行方一次性支付一定费用购得影片一定区域和时限内的权益)、分账发行(按票房收益协议分成)、保底发行(相当于一种对赌)等方式 。
另外 , 现在很多公司会同时兼任制片方和发行方 。
不过 , 真正到实际中时 , 分账比例的确定还会涉及多方博弈 , 如影片口碑、导演和演员号召力、制片和发行公司的背景等 。一般影片越弱势 , 分账比例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