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影视作品,怎么还没上?( 二 )


至于剧集方面 , 案例则更多了 。有已经收官了的《超越》 , 豆瓣8.2分的好成绩足以笑傲市场 。还有分别于上个月24日和30日播出的《冬奥一家人》和《冰球少年》 , 前者为情景喜剧 , 由《家有儿女》原班制作团队打造;后者聚焦冰球运动 , 但本质仍是青春竞技题材;另外 , 《冰雪之名》则已于2月5日明天开播 , 讲述一家三代人的冰雪情缘 。
冬奥影视作品,怎么还没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整体看来 , 目前的这批冬奥题材的影视作品呈现出以下趋势 。
一方面 , 相比传统的体育运动类型 , 聚焦于各种大球小球以及田径项目 , 冬奥题材影视作品在运动项目的选材上更加局限 , 基本上只能围绕着一些适宜冬季开展的体育项目 , 比如冰球、冰壶、滑冰、滑雪等等 。这些项目对于广大观众而言 , 认知程度较为有限 , 不太具备全民性 , 尽管观赏性较高 , 但是从根本上关注度就比较窄 。
另一方面 , 就电影和剧集两个领域来看 , 电影方面 , 头部项目还比较缺乏 。目前的这一批项目里 , 除了《我和我的奥运》有可能续写“我和我的XX”系列的佳绩以外 , 剩下的项目似乎都很难实现较大的商业成绩 。而剧集方面 , 除了《超越》是完全聚焦运动项目本身以外 , 剩下的剧集多还是在打“甜宠”类的青春偶像剧擦边球 , 受众仍以年轻群体为主 , 较难出圈 。
冬奥影视作品,怎么还没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总之 , 无论是官方授意的“命题作文” , 还是民营企业的自发性创作 , 冬奥会对于影视行业的推动 , 远不该仅仅停留在催生一批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上 。随着体育竞技的全民参与和重要性的升高 , 其与影视行业的结合 , 还有待提出更多的思考 。
冬奥影视作品,怎么还没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后奥运时代 ,
体育电影应该“日常化”
如果说 , 2008年左右 , 国内的电影工业水平尚处于爬坡阶段 , 对于体育题材的影视创作 , 也正处于摸索时期 。那么如今 , 体育运动题材的影视创作 , 应该脱掉“特殊化”“专门化”的标签 , 走上“日常化”“专业化”的道路 。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众所周知 , 体育运动类型属于特殊题材影视剧创作 , 不仅需要通过分管电影的相关部门机构 , 还要分管各类体育项目的部门机构拍板 , 因而也就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审查制度 。再加上 , 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 国内也比较少出现十分成功的相关案例 。因此 , 体育电影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十分卖座和成熟的类型 , 基本也只在特殊时期 , 比如奥运会等大型赛事时出现 , 由官方下达命题作文完成 。
不过 , 作为一个体育大国 , 随着国内电影工业化水平的发展进步 , 这样的情况在近几年实现了很大的好转 。
一方面 , 一批展现不同国家体育运动项目和竞技体育精神的各类影片在国内上映 , 比如俄罗斯的《绝杀慕尼黑》《最后一球》《花滑女王》、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苏丹》、英国的《飞鹰艾迪》、西班牙的《篮球冠军》、马来西亚的《李宗伟:败者为王》等等 。这些影片虽然票房体量各异 , 但作为多元的题材类型 , 不仅丰富了国内的电影市场 , 开拓了国内观众的视野 , 也大大抬升了国内批片市场的票房天花板 。
另一方面 , 国产片也开始持续发力 。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北京你好》单元 , 再现了2008奥运会的盛世图景 , 小人物之间的互助守望在传递善意的过程中 , 实现了民族情绪价值的最大化 。2020年 , 《夺冠》让所有人重温了中国女排的精神 。去年 , 《超越》《了不起的老爸》《妈妈的神奇小子》等一批中等体量影片也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体育运动题材 , 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