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三 )


上海影城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观影圣地 , 也是我挚爱电影的情怀所系 , 我期待着它的王者归来 。
谢晋导演曾告诉我 , 影城不仅仅是一个载体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让人和世界的精神彰显得更加清晰而又提升某种分辨率的独特艺术 。上海影城事实上就是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须臾不离的一个发端 , 1993年国庆节后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给我留下最清晰的记忆 , 是评委会主席谢晋说的一句话 , 当时谢导嘱我修改一个台湾采访人员的访谈稿 , 我在“载体”前面加了“不仅仅是”四个字 , 谢导说加得好 , 他说:“电影是技术的 , 更是文化的;从这里开始 , 中国电影要拥抱世界!”我个人体验最刺激、最过瘾的一次 , 就是在影城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奥斯卡提名影片 。有一年夏天 , 我因心肌炎住院 , 但还是每天偷偷溜出来在影城看完了预购的每一场想要看的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7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个重要的主题 , 是“一带一路” 。很有意思的是 , 一部《摔跤吧!爸爸》印度影片以全新的艺术呈现 , 让中国影迷全世界影迷耳目一新 , 当年在中国创下非好莱坞国外影片的票房纪录 。我在影城观看之后 , 就坐在咖吧里完稿 , 当晚就发出了评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电影》 。我去曼谷参加“一带一路”相关调研和会议期间 , 与几位印度朋友同在一个小组 , 聊起印度与中国的近年变化 。在印度朋友的眼里 , 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 举世瞩目 , 令人赞赏 。有位印度朋友对我提到上海影城和《摔跤吧!爸爸》 , 他们夫妇也是在那里观看了自己国家出品的这部电影 。他说 , 自己特别迷恋新华路番禺路的“梧桐深处” 。我对他说 , 这部电影在中国影院的上座率充分见证了两国人民架起的友谊桥梁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相信 , 影城的焕新升级 , 既是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更应该成为文化设施更新迭代的同时让魔都的“梧桐深处”魅力四射的真正有风度、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 。文明可以借鉴 , 文化可以沟通 , 但从来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相契相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任何硬件的高品质 , 抵达标杆的必是“情路”;电影是最富表现力、最具影响力、最能直抵人心的普世艺术样式 。艺术无国界 , 思想无牢笼 。我没有理由不对谢导当年所说的“影城不仅仅是一个载体”的期许满怀信心 。
三十多年之前 , 我是亲眼看着影城建起来的
姜浩峰:资深媒体人、新民周刊主笔
说起上海影城 , 自己应该算是很有感情的 。三十多年之前 , 我是亲眼看着上海影城一点一点建起来的 。这里本是沪西名镇法华镇 , 传说 , 法华镇是上海最早出现的古镇之一 , 更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 。
位于影城最北面的法华镇路 , 据说它得名于北宋开宝年间所建的法华禅寺 。当年这里有条河 , 名叫法华浜 , 直到1958年才被填浜建路 。在上海影城建成前 , 附近还有不少棚户简屋 , 但也有新华路充满诗意的老建筑群 。在上世纪90年代初 , 上海影城建设期间 , 新华路上开了第一家联华超市 , 或者说自选市场 。当年感觉自选市场简直高大上得不得了 。我在联华超市买点饮料、巧克力 , 然后进上海影城看电影 , 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