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是迎客松,送是折柳别!闭幕式后,张艺谋深夜发文↘( 六 )


我们互相祝福 , 互相爱护 , 互相祝愿 。
我们用最直白的语言和最朴素的情感来互相激励大家 , 来感动大家 。
在依依不舍的情怀当中 , 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 期盼再相会 。
「折柳寄情」深意
Charles黄辉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分场导演)
大家好 , 我是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主创之一黄辉 , 想跟大家聊一聊「缅怀环节」的细节 。
「缅怀环节」是一个「很年轻」的规定动作 , 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 , 主要是为逝去的生命做一个缅怀 。
之后的韩国平昌冬奥会和东京夏季奥运会都有这个环节 。
北京冬奥会是第四次出现 。
如何用中国文化的方式去表达生死、缅怀逝去的人?
如何在鸟巢这么大的舞台去呈现?
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
中国人很少在大型文艺演出和盛大的节日里直接表演死亡 。
我们对于死亡 , 有很多儒雅、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古诗文里 , 有很多类似「驾鹤西去」的表述 , 很少直接说「死」 。
在表演上 , 同样需要呈现这种方式 。
最终经过两年多无数次易稿 , 我们找到了更符合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
一首歌和一个物件 。
一首歌 , 大家耳熟能详的《送别》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这是李叔同先生写的词 , 配上国外的曲 , 两者合二为一 。
这是东西方的融合 , 我们叫琴瑟合鸣 。
中国的情感表达是用词和诗的方式 , 西方是用曲和音乐的方式 , 于是珠联璧合形成一个全新的《送别》 。
这是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
我们送别他 , 有依依不舍 , 但又很浪漫清新 , 不是悲悲切切 。
中国人「折柳送别」已有上千年 , 古人尤其文人之间离别 , 都会折一枝柳相送 。
在表演中 , 80 位穿着圣洁服装的表演者在地屏上行走 , 轨迹构成了一个垂挂的柳枝 , 这个柳枝就是我们说的物件 。
垂柳的画面突然被无形的风吹动 , 柳絮纷飞 , 飞到上万平方米的地屏 。
等柳絮飞到周围的时候 , 我们设定了 365 个人 , 有男人、有女人、有孩子 , 有一家人 , 他们手里捧着一束束发光的柳枝 , 在送别的歌声中越走越近 。
365 人代表着 365 天 , 代表着日日夜夜的思念 。
此时 , 中间圆形直径 16 米的地舱已经打开 , 从地舱里拔地而起 106 根光束 。
所有人捧着这些柳枝 , 就好像我们清明去扫墓都会捧一捆鲜花 。大家走到这里 , 望着一道光的纪念碑 , 与拔地而起的一个物理的纪念碑形成对比 , 依然是一种写意和浪漫 。
「光的丰碑」冲天而起 , 我们缅怀失去的生命 。
所有人捧着发光的柳枝 , 仰望丰碑 , 像是内心在跟逝去的生命 , 跟天上的一颗颗星星在对话 , 「你在那还好吗」?
在这一时刻请所有人跟我们一起去缅怀逝去的人 , 跟他的内心对话 , 这是我们整个缅怀环节的前传 。
但是 , 还有一个情节的反转 , 面对逝去的生命之后 , 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一直在延续着一首歌《一起向未来》 , 由此 , 一道道白色的光束丰碑突然转成了绿色 , 音乐的情绪也开始转向抒情和温暖 。
随着光束的闪烁 , 此时突然发现它像一棵参天大树 , 1 万平方米的地屏突然蔓延成了春回大地 , 素白的冰雪地面也变成了一片绿色 , 变成了柳枝飘飞 。
365 个人好像突然站在了绿草如茵的春天里 , 山花烂漫 , 彩色的光线在闪烁 。
人们慢慢向四周散去 , 每个人脸上带着从容的平和 , 这才彻底表达了我们缅怀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