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Q:是什么原因 , 促使您接手这部剧的创作的?
王海鸰:我从来没有改编过别人的作品 , 因为我自己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 。改编有风险 , 改好了 , 原著的基础好;改不好 , 编剧能力不够 。所以一开始给我寄书的时候 , 我说还是我自己买了看吧 , 委婉谢绝 。但看了书后 , 被书中描写的东北底层工人的生活所吸引 , 我经历了这个年代 , 没接触过这部分人 , 这是我生活的盲点 。人上了点年纪 , 就会对历史感兴趣 , 从前的历史只能看到帝王将相 , 很难(书写方式难)涉及最普通的群体 , 我看历史书时常想 , 那么难、那么苦 , 那些人是怎么过来的?这等于是一段比较珍贵的史料 。站在更高的眼光去看 , 放在历史长河里看 , 你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里 , 如何在探寻摸索试错纠错走过来 , 走向改革 , 走向今天 。
Q:《人世间》主要描写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家人的生活 , 您此前对这个群体的生活有了解吗?为此做过哪些准备工作?
王海鸰:对东北不是很了解 , 虽然感官的认知有 。这部剧写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变迁时刻的转变 , 东北人民的感受应该是最明显的 。小说为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 而我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 , 去了解东北的过去和现在 , 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Q:您在微博中提到《人世间》是您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创作 , 为什么会这么说?主要的难点和挑战在哪里?
王海鸰:因为有野心在 , 想写好 , 所以才会很艰难 。以前我的创作都是横截面的 , 写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 , 极少触及到这样长度和宽度的题材 。如果我想填补我的知识盲点 , 就必定要下最大的功夫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Q:与原著小说相比 , 剧版《人世间》哪些情节和人物的调整是最大的?
王海鸰:最开始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 , 那就是基调一定要调亮 , 一定要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调整的话 , 剧情会有抱怨、有艰苦 , 但更有温馨、有相互扶持 。同样一件事 , 有人看到灰色 , 有人看到暖色 。我希望大部分看到暖色的话 , 就需要找到相应的细节去填充 。接力棒从梁晓声交到我手里 , 再从我传到导演手里 , 最后码齐了演员 , 是一次目标一致、方式科学的合作 。
Q:对于剧本改编 , 原著作者梁晓声老师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吗?在创作过程中 , 你们会沟通和交流吗?
王海鸰:我和晓声以前就认识 , 他是个睿智的人 , 看我不主动问 , 也绝不主动说什么 ,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的设想、冲动和热情 。如果作者受干扰多的话 , 最终会迷失自我 。这段时间 , 我一直在保护自己的创作不受干扰 , 这其实挺难的 , 有点像保护天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Q:您和李路老师这次合作 , 感受如何?
王海鸰:艺术感觉好 , 还会用人 , 是个复合型人才 。没签合同之前 , 我特意找了他之前的剧来看 。这次合作 , 说实话我俩都属于急脾气 , 特别容易上头 。刚开始我写了个5集 , 他们不认可 , 当时我想走双线 , 李路希望平推 , 最后反复沟通交流 , 接受了他的意见 , 最终呈现的效果不错 。剧组开机的时候 , 剧本收尾还没有完成 , 在加上导演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 , 后来只能边写边改 。上午先按照他们对中间剧集的修改意见往下写剧本 , 下午就改中间15集 , 晚上再和演员沟通 。那是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 , 但精神状态却十分饱满 。这个状态持续了七八个月 , 确实压力非常大 。李路团队对剧本要求近乎苛刻 , 而我就喜欢对剧本要求高的导演 , 说明他懂得剧本有多关键 , 我喜欢跟“懂”的人合作 ,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我和导演团队的关系四个字概括:相爱相杀 。
- 《陈情令》:魏婴在蓝湛面前,永远都是“傻白甜”
- 《人世间》骆士宾成功逆袭在已更新的剧情中,观众会改变看法吗?
- 《陈情令》中聂怀桑是个什么样的人?
- 《人世间》剧中的周秉义心系百姓,最好的男人是他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素素跳下诛仙台,原因让人感佩
- 《人世间》周志刚去世之后,这三件事非常令人意外
- 《人世间》如果周蓉一开始没有替周秉昆下乡,那么结局会怎样?
- 《人世间》郝省长对待周秉义的态度,心态发生了变化
- 《陈情令》:魏婴的前世很苦,但他还是很幸运
- 《陈情令》:魏无羡为什么把自己活成了穷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