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建筑不仅有望零排放,“能源账本”还可有所盈余|2022浦江创新论坛平行未来的N次元(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京大学可持续建筑
据胡建辉透露 , 到2025年国家要求公共建筑屋顶中的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 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段增加光伏覆盖率 , 一种是BAPV(光伏附加在建筑上) , 一种是BIPV(光伏集成在建筑中) 。试想一下 , 光伏与建筑融为一体 , 建筑在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同时 , 也在吸收太阳能 , 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据测算 , 一块光伏板大约7年能收回成本 , 而它的使用周期在25年以上 。”他说 。
光伏建筑一体化同时加快了建筑的智能化进程 , 因为加装了光伏后 , 势必要有一套传感控制系统 , 如家用能量管理系统(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来测量建筑到底发了多少度电 , 降低了多少碳排放 。因此 , 未来的建筑一定会朝着低碳化、信息化的方向演进 , 建筑也会变得更低碳、更智能、更“懂你” 。
建筑设计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胡建辉倾佩的建筑结构设计师——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弗雷·奧托教授引领了“大跨空间结构”的理念 。他还曾经提出要为常驻北极的科研工作者建造一个“北极之城”的超大穹顶方案 , 这个当时看起来超级科幻的概念 , 如今正成为当下全球大型公共建筑主流选择 。
当下 , 中国的建筑业正孕育着变革 , 低碳建筑有很多突破口 , 它与能源、机械、电气、计算机都有交集 , 我们甚至可以从植物学角度去规划与众不同的建筑类型 。建筑也未必都是固定和坚硬的 , 柔性材料、数字技术、智能控制的出现 , 人们完全可以颠覆以往的理念 , 设计出柔性又舒适 , 甚至装拆便携、机动快捷的建筑结构 。
“我鼓励青年人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敢于从新的切入点进入这个赛道 , 自主创新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胡建辉教授说 。他心系星辰大海 , 期望能根据中国航天“探月”取回来的月球土壤样本中获得信息 , 利用膜结构技术 , 去设计适合人类探索、居住的月球基地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不断前进 , 他觉得这一梦想会有实现的一天 。
延伸阅读
《平行未来的N次元》是今年浦江创新论坛推出的一档前瞻性科创访谈节目 , 将邀请环境科学、城市治理、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等相关领域专家展开系列访谈 , 共同探讨并展望“低碳”时代的科技赋能、产业变革和行业机遇 。
【未来建筑不仅有望零排放,“能源账本”还可有所盈余|2022浦江创新论坛平行未来的N次元】本期邀请到建筑结构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胡建辉教授 。他长期致力于国家双碳需求下特大型城市中公共建筑转型的基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