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不走套路,不做行活( 二 )


想到了“水” , 就找到了全剧的“抓手”
让杨阳导演有些意外的是 , 有很多男观众也喜欢《梦华录》 , “以前《牵手》播出的时候 , 就有很多男观众看 , 我没想到 , 就觉得很受宠若惊 。有男士跟我说他们白天上班 , 晚上追剧 , 说《梦华录》看着舒服 , 质感清新 , 觉得特别美 , 看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笑 , 不是被胳肢的那种 , 笑得很愉悦 , 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
这种褒奖让杨阳感恩也开心 , 毕竟 , 整个团队、整个摄制组从剧本到演员 , 到服化道 , 都付出了巨大心血 。
问杨阳觉得把控剧本、表演、服化道、宋朝历史、美学意境等 , 哪个更有难度?她笑说都难 , 没有一个是轻松的 。
在定下拍摄《梦华录》后 , 杨阳开始紧张筹备 , “从夏天到冬天” , 这期间 , 她看了大量宋朝的书籍 , 走访了很多博物馆 , 看了很多古画 , “筹备了大半年吧 , 看了很多史料 , 因为我们要把文字变为视觉 。古画给我的启发很大 , 像《清明上河图》 , 你在古画中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人的生活状态 , 感受到他们的烟火气 , 看古画里的人弹琵琶、斗茶 , 那种古朴的底蕴给我很多启发 , 还有博物馆里那些精美的瓷器 , 你就能感受到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圆润的气质 。《梦华录》中的女性丰富多彩 , 故事活色生香 , 但是这份生动 , 要建立在真实感的基础上 , 要有烟火气、市井气 。”
如何为《梦华录》找好调性 , 是杨阳的重要任务 , “对我来说 , 还是想给这个故事一个全新的演绎 , 所以希望在美学上有些突破 , 给自己一些压力 。”
为了感受宋朝韵味 , 让《梦华录》与其他在影视城拍摄的古装剧有所不同 , 杨阳去了开封、无锡、绍兴、嘉兴等很多地方 。一天 , 她突然想到了对于开封的形容——“一城宋韵半城水 , 梦华飘溢伴汴京” , “水”这个概念一下子涌上她心头 , “一城宋韵半城水 , 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 , 我觉得自己突然茅塞顿开了 , 决定《梦华录》的风格 , 就要像水一般的流畅 。而且都说女人如水 , 非常适合这部女性剧 。”
定下了“水”这个全剧的“灵魂”之后 , 杨阳觉得《梦华录》的美学一下子有了抓手 。而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 , 更是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
宋朝是集大雅于一体的朝代 , 所以剧中的一切 , 杨阳都力求做到雅致 , 个中艰辛 , 可以想象 , 杀青时她的嗓子已经哑了 , 回忆拍摄斗茶的那场戏 , 她更是以心力交瘁形容 , “那是特别复杂的一场戏 , 怎么用丰富的场面调度去完成演绎 , 要强迫自己入定一样 , 让大脑理清楚 。”
为了避免大家看到千篇一律的古装场景 , 杨阳更是想尽办法 , 例如 , 在拍县衙那场戏时 , 杨阳说自己站在无数人拍过的景里 , 想着赵盼儿和顾千帆即将在这里上演浪漫戏份 , 就觉得头疼 , “溜达几圈 , 发现一组屏风 。透过朦胧细纱 , 有了灵感——隔纱对望!这时开始下雨 , 我心想:太好了!正烦这干燥乏味的院子 , 于是赶紧招呼:‘快去拿伞 , 黄色的都拿来!’”
此外 , 中国画讲究意境 , 讲究留白 , 《梦华录》吸收其精髓 , 杨阳提出了“留白”的要求:“不要堆砌的景观 , 要让演员穿好了服装 , 站在景里 , 人与景就浑然一体 。”
凡此种种 , 最终成就了《梦华录》令人叹服的不俗韵味 , 那段鲜活的宋朝历史就这样被美不胜收且气韵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如杨阳所说:“不走套路 , 不做行活 , 所有人的目标都是奔着一个‘好’字 。”
脑中没有偶像的概念 , 只有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