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二 )


从国际上看 , 一些航天大国技术先进、成果辉煌 , 但在组织安排上可用“缺乏主线、来回摇摆、走走停停、代价巨大”来形容 。比如冷战时期主要大国“不计代价”推进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 , 在登月竞赛中为抢在竞争对手前面 , 保持高密度的月球探测器发射 , 尽管成果丰硕 , 但成本颇高 。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 尽管航天技术已取得辉煌成就 , 但毕竟起步晚基础薄 , 更加经不起“折腾” , 更应做好长远的规划 , 这样才能稳扎稳打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航天的特点还在于既自力更生又开放合作 。中国人掌握航天事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 , 但也积极拥抱国际合作 。过去中国在很多航天任务中同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 , 如今的中国空间站亦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
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资料图:中国空间站“天宫”核心舱(工艺验证舱)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骥旻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嫦娥”探月、“北斗”指路到“天问”火星 , 中国航天很多重要探索任务的命名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航天为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杨宇光: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 , 中国人一直对太空充满无限遐想 , 这些古老神话和经典故事激发了中华民族无穷的航天想象力 , 推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 。
中国航天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 其中一个显著体现便是重大航天工程的取名 。历数这些航天命名 , “嫦娥”相当于中国的月亮女神 , 表达了中国人“奔月”决心;“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 , 探索真理征途漫漫;“复移小凳扶窗立 , 教识中天北斗星” , “北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神舟”则寄托了我们的飞天梦想 。这些大国重器的名字充满诗意 ,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探索宇宙未知的浪漫融为一体 。
事实上 , 从古老神话中汲取灵感为航天任务命名 , 可算是国际惯例 。美国不少探测器都以希腊神话或罗马神话中的名字命名 , 例如阿波罗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泰坦系列火箭等名称 , 均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无论是欧美等国从神话中获得灵感 , 还是中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都代表了人类对太空的美好寄托 。
另一方面 , 中国航天致力于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 。今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 , 欧空局给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祝贺信中使用“taikonaut”一词 , 引发热议 。国际上称宇航员为“astronaut” , “taikonaut”是中国航天员专属英语单词 , 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 , 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航天员) 。早在1998年 , “taikonaut”一词已被牛津词典正式收录 , 这被视为中华文化藉由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体现 。
随着世界航天发展 , 未来太空将成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相互交流碰撞的空间 。应对文化分歧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或有大益 。“飞天英雄”杨利伟曾说 , 不同的信仰并不会妨碍各国航天员友好合作、和睦相处 。“和而不同”的理念将促进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内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良性竞争 , 鼓励各国发挥各自独特的“航天文化” , 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有着重大意义 。
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 , 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 。国家航天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