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爽”中不足的,是过度“公式化”和被摊薄的女性视角

?镜像娱乐原创
文丨栗子酒
编辑丨李芊雪
今天恰好是9月18日 , 朋友圈里“勿忘国耻”刷屏 , 早上出门后 , 街上也响起了警报声、鸣笛声 , 纪念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往事 。然而 , 身处和平的国家 , 那些越走越远的历史中 , 还是会有很多细节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就像今天要聊的铁道兵 , 很多人已经对这个兵种感到陌生 , 因为时代“踩”在他们的肩膀上 , 向前走远了 。
铁道兵 , 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
在战争年代 , 这个兵种承担着保障物资运输线路畅通的重担 。铁路建设的“中国速度” , 也是从那个时代传承而来 , 因为对当时战火连天的建设环境来说 , 抢速度不仅是抢生命 , 还是抢作战胜利的机会 。
在和平年代 , 铁道兵逐渐演变成“中国铁建” , 但这仍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个队伍 。全长近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中 , 平均每修一公里就有一个铁道兵献出生命 , 而这样的高危条件至今仍是铁道兵工作环境的常态 。
《峰爆》“爽”中不足的,是过度“公式化”和被摊薄的女性视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 , 电影《峰爆》便将目光聚焦于新时代的这一群体 。该片由朱一龙、黄志忠、陈数等主演 , 透过一对父子、两代铁道兵的视角 , 讲述一个关于牺牲和救赎的故事 。从影片实地取景的诚意、题材选择及故事搭建的完成度来说 , 《峰爆》值得一张电影票 。若后续口碑能够释放出来 , 《峰爆》也大概率会在今年中秋档拿到不错的票房 。但是 , 聚焦电影本身 , 本文还是想谈谈《峰爆》的几点不足 。
本文内含剧透 。
被“阉割”的“爽”感
一条修了十年的隧道临近竣工 , 突然遭遇反常的地质运动 。受此影响 , 地震、地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诸多灾害一触即发 , 危及隧道和山脚下16万民众安危 。《峰爆》的故事由此展开 。
在这之中 , 山地飙车、徒手攀岩、高山爆破、直升机高空“飞”人等画面持续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 。
《峰爆》“爽”中不足的,是过度“公式化”和被摊薄的女性视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视觉冲击相伴 , 《峰爆》的整体叙事节奏很快 , 每一个问题出现在短暂的矛盾冲突下很快就被解决 。低阻力的情节推进 , 形成了影片递进式的“爽”感渲染模式 。
而随着事态愈发严重 , 人们在灾难面前的选择开始一步步激起民族情绪 。其中的一个小高潮里 , 一线总指挥丁总(陈数饰)决定采纳炸毁修了十年的隧道 , 以提前制造路障 , 阻挡山体滑坡冲向来不及撤离的16万民众 。当时 , 丁总一句“在无数的灾难面前 , 西方靠的是诺亚方舟 , 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就戳中了很多人 。
《峰爆》“爽”中不足的,是过度“公式化”和被摊薄的女性视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 , 《峰爆》想做的是一部商业“爽”片 , 且影片的“爽”感不只建立在视觉刺激上 , 还建立在承接民族情绪的精神刺激上 。
但问题在于 , 自《战狼2》爆火之后 , 很多主旋律影片都在沿用这套“爽”感逻辑 , 从创新性上来说 , 《峰爆》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且影片采用的递进式的情绪渲染方式 , 相较于情绪高度压抑后的集中释放 , 反而显得过于“顺畅” , 以致于弱化“爽”感本身 , 给人一种有“爽点” , 但又没“爽”到的感觉 。
这种被“阉割”的“爽”感是影片的一个隐患所在 。另外 , 从《峰爆》当前的用户画像来看 ,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 , 其女性用户占比将近75% , 甚至超过了同期的青春片《我的青春有个你》 , 后者女性用户占比为65.6% 。而在整个大盘 , 高票房影片的女性用户占比普遍在6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