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战疫侧记|从医者口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


参与此次战疫的部分医务人员合影 。(央广网采访人员 夏燕 摄)
5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打乱了广州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 。截至6月8日24时,广州本轮疫情累计报告115例境内感染者 。
在这场与病毒“赛跑”的战斗中,医务人员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这是责任,更是担当 。
5月26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发布通告,宣布开展全区全员核酸检测 。而在这则通告发布大约4小时前,广州市工人疗养院的13位医护人员已整装待发,准备开启在荔湾中高风险区的8天抗疫之旅 。
日前,在这支抗疫突击队休整的间隙,央广网采访人员采访了他们中的5位 。通过他们的讲述,这些或许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
高温下的全副武装
5月26日,荔湾区鹤园小区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为迅速切断传播链,荔湾区在22条街道设置138个核酸检测点,对全区123.83万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
当天中午11点多,广州市工人疗养院党支部书记朱兆良,接到了荔湾区的紧急电话,需要他迅速召集院内医护人员前去支援 。
“我们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首例病例所在的鹤园小区 。”广州市工人疗养院内科主治医师、抗疫突击队领队于斯文回忆 。
鹤园足球场核酸采样点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广州战疫侧记|从医者口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在鹤园足球场的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需要马上穿上防护服,投入工作 。
但是,在气温30°以上的广州,穿上防护服并不是那么容易——里面先是一件绿色的洗手衣,外面是白色的防护服,脖子上还要缠一圈胶带,手套要戴两双,手腕处也要缠胶带,整个人被密不透风地裹起来 。
作为领队,于斯文会给大家做好排班顺序,但是往往队员们都会多坚持一段时间 。“因为防护服脱了就不能再使用了,大家也蛮心疼的,有的队员甚至一直工作七八个小时 。”
午饭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得上,晚饭可能就要到晚上八九点,于斯文表示:“那段时间没有说几点走,反正有人来了就继续做 。”
每天早上6点就出发,深夜才回家,一连几天,连于斯文的女儿都好奇她在忙什么 。
“我跟她说,‘你前两天核酸采样了,妈妈做的就是这件事 。’她就突然很崇拜 。”于斯文说 。
但是,当她把穿着防护服的照片拿给女儿看,女儿一个个指,最后才能认出她来 。“穿着防护服,大家都一样,如果不看后面的名字,队友之间也认不出 。”
父亲的留言
“普天之下少有豪杰,芸芸众生皆有热血 。”妇产科医师胡洋洋一直记得这句话 。
作为一个在部队医院长大的孩子,她对医者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7年高考,她志愿栏上清一色填的都是医学专业 。
2020年疫情期间,看到朋友圈里的同学都在“晒”抗疫,胡洋洋也很羡慕 。“我特别期待被这座城市所需要 。”
如今,这次抗疫的经历让她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
有天晚上,一位老婆婆拄着拐杖、冒着大雨前来做核酸采样,并留下了一句令胡洋洋非常感动的话:“我本来是想等雨停了再走,但是我觉得你们太辛苦了,我不想让你们那么晚下班 。”
那天的核酸采样工作直到凌晨三点才结束,胡洋洋回到家中已经是凌晨四点多 。但没想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不仅一直在等着自己,还留下了一段话 。
胡洋洋的父亲凌晨发来微信留言(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给我发了微信,说我长大了,为我骄傲,并且告诉我,抗疫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胡洋洋停顿了一下,“我告诉他,没事,我们应该要往前冲,因为祖国在我们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