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堂谈团圆后首个中秋:“不再失孤”,为何他的心境值得敬畏?( 二 )


严格来讲郭刚堂的“寻子行为”跟“寻子结果”关系不大(这里指功效关系) , 甚至就《失孤》电影来讲 , 也谈论的不是“寻子行为”跟“寻子结果”的关系 , 更多是想剖开拐卖行为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有多重 , 与此同时也是为告诉人们血亲之爱即是大爱也是大缚 。
所以对于郭刚堂来讲 , 他能从“自我救赎”转向“救赎别人” , 这就说明他已经从“寻子目的”转向“寻子意义” , 于此再去看待他对“郭新振”去留的克制就更为容易 。毕竟能在重击中依然站起来的人 , 总还是有大彻大悟的精神存在 。
只是回到专题《不再失孤》的公共叙事层面 , 就算郭刚堂发出再怎么美好的祈愿 , 那也只是他作为失子(女)者的一种希望 , 而对于那些依然在寻子(女)悲途中的失子(女)者们 , 还需要靠自己去挣脱大爱中的大缚 。
就如郭刚堂谈到每年中秋节的仪式感时 , 他说会放孩子那儿一份(碗筷) 。言外之意 , 心心念念的儿子不只是“具体的肉身” , 更多是关系层面的缺憾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这就跟亲人逝世初期 , 生者不由得生出那种空荡感很像 , 并且感受更为刺痛些 。
于此在看待郭刚堂时就该分为“失子者郭刚堂”和“寻亲者郭刚堂” 。“失子者郭刚堂”主要强调寻子的悲苦和《失孤》的叙事 , 而“寻亲者郭刚堂”显然已经超越自身 , 他需要更克制 , 也需要更温暖 。因为比起对于“寻子(女)成功的祝福” , 可能那些寻不得的人们更需要抚慰和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