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App,犯了什么事?

_本文原题是:侠客岛解局:“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App,犯了什么事?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两则通报,对“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调查期间,有关App要停止新用户注册,有的还从应用商店下架 。
这些App被审查的事由中,出现了“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等字眼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App,犯了什么事?
文章图片
“滴滴出行”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App,犯了什么事?】
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过度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近年来屡见不鲜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只是一个功能简单的App,为啥要读取这么多用户信息,包括通讯录、定位甚至是机器识别码、人脸识别信息?要知道,这增加了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甚至催生了交易用户数据的黑色产业链 。
针对App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乱象,2019年起,相关部委就已开始多批次专项整顿 。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第14批次;5-6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4批次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通报,涉及App超300款,包括Keep、抖音等知名手机应用 。
相关App被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通知应用商店下架处理 。
梳理今年工信部和网信办的通报,可以得出这些App的一些共性问题,大致分为“违规收集”和“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两个层面 。
所谓“违规收集”,重点指这些App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例如,未明确告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同意前,App就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或是在非服务所必需或无合理应用场景,超范围、超频次收集个人信息 。先前发布的整改名单中,印象笔记、前程无忧51job等知名App涉及此问题 。
“违规使用”,主要指私自共享用户信息至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 。在App中,用户会产生搜索记录、浏览记录、使用习惯等个人信息,App未经用户同意与其他应用共享、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或者未向用户明确标示就用于不可关闭的定向推送或精准营销,都属于违规使用个人信息 。熊猫优选、花椒等App,就曾因此问题被要求整改 。
这次的滴滴出行App,被网信办称为“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严重违法违规”到什么程度,需要等相关官方通报 。

数据是互联网经济和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战略价值就跟此前的石油一样 。
但在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价值”时,数据权益归属与利益分配不明,极容易引发数据获取、共享、交易等法治风险与困境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负责人魏亮认为,App违规或超范围收集而来的个人信息,容易进入网络黑产链条,被不法分子用来施展网络诈骗 。他表示,当前,“赌博杀猪盘”“刷单贷款”“投资理财”等诈骗行为频繁发生,诈骗呈现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移的趋势,个人数据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
2020年4月,国家网信办成立了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这是依据同期12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所设的新机构 。发布这一办法的机构,包括国家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财政部、商务部、央行、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等,可见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