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突破 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粮食不需要土地种植 , 可以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 。如今 , 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象正在成为可能 。
日前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 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
“这也意味着 , 我们所需要的淀粉 , 今后可以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 通过类似酿造啤酒的过程 , 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 。”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说 。
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醇 , 再转化为淀粉
淀粉是人类粮食的最主要成分 , 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目前淀粉主要由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 , 将太阳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转化而成 。
长期以来 , 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 , 希望提高二氧化碳和光能的利用效率 , 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
这次 , 天津工业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就成功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 。这条路线涉及11步核心生化反应 , 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 。
从能量角度看 , 光合作用的本质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淀粉中储存的化学能 。因此 , 将光能高效地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下来成为关键 。
“我们想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变方式 。”天津工业生物所副所长王钦宏说:“首先 , 光伏发电将光能转变为电能 , 通过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然后 , 通过催化剂利用氢气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醇 , 将电能转化为甲醇中储存的化学能 。这个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10% , 远超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 。”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 。王钦宏说:“要想人工实现这个过程 , 关键是要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酶催化剂 。”
科研人员挖掘和改造了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不同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剂 , 最终优中选优 , 使用10个酶逐步将甲醇转化为淀粉 。这种路径不仅能合成易消化的支链淀粉 , 还能合成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 。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 不需要种地 , 也能够满足我们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王钦宏说 。
在人工合成途径构建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 , 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梦想 。此前 , 华人科学家杨培东曾带领团队利用聚糖反应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种单糖混合物 。
“但是 , 他们还尚未实现复杂碳水化合物的人工定向合成 。”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说:“也就是说 , 他们的路线方法合成的是多种简单糖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 还很难定向到其中的一种 。”
专家介绍 , 淀粉高效人工合成的挑战主要来自低密度太阳能到高密度电能和氢能 , 低浓度二氧化碳到高浓度二氧化碳 , 以及复杂合成途径到简单合成途径3个方面 。此前 , 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 前两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 。
“这次 , 我们主要在人工合成途径构建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马延和说 。
他介绍 , 一是跨越了人工途径进化的鸿沟 。克服了不同来源、不同遗传背景的生物酶之间热力学与动力学不匹配等瓶颈 ,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碳转化速率和效率显著提升;二是跨越了从虚拟到现实的鸿沟 。团队用计算机可以设计出很多条合成途径 , 通过各种模块的组装和适配 , 最终筛选出了符合条件的路径 , 实现了人工淀粉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