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颗粒细化诱导提高钠/锂离子电池循环容量新机制
近日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副研究员郑琼团队和燕山大学教授唐永福团队合作 , 在钠/锂离子电池电极储能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 , 钠离子电池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 获得快速发展 。研究发现 , 具有较高Na+储存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电极材料 , 对于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十分重要 。
该工作中 , 科研人员设计了珊瑚状的FeP复合材料 , 该材料可锚定FeP纳米颗粒 , 并将其均匀分散在氮(N)掺杂的三维(3D)碳骨架(FeP@NC)上 。珊瑚状FeP@NC复合材料具有较短的电荷转移路径和较高的导电氮掺杂碳网络 , 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动力学 。此外 , 由于FeP纳米颗粒周围具有高度连续的N掺杂碳骨架和弹性缓冲的石墨化碳层 , 基于FeP@NC复合材料的钠离子电池(SIB)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 在10A/g下经10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82.0% 。
关于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逐渐上升的现象 , 科研人员结合电化学研究和原位电镜表征分析 , 证实了一种颗粒细化在循环过程中提高容量的作用机制 , 这种容量提升效果在小电流下更显著 。研究表明 , 均匀分布在氮掺杂碳基体上的FeP纳米颗粒 , 在第一个循环中经历了细化-复合过程 , 经过数次循环后呈现出全区域细化的趋势 , 该细化对周围的非晶碳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 , 引起复合材料石墨化度和界面磁化强度逐渐增加 , 为Na+的存储提供了更多的额外活性中心 , 进而提高了循环容量 。该容量提升机制也可扩展到锂离子电池(LIBs) 。研究发现 , 在10A/g下 , 经5000次循环后 , 基于FeP@NC复合材料的LIBs的容量保持率为90.3% , 超过了已报道的FeP基复合材料的容量保持率 。
该研究提出了在循环过程中经颗粒细化诱导提高电池容量的新策略 , 为设计高性能的SIBs/LIBS负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A Coral-Like FeP@NC Anode with Increasing Cycle Capacity for Sodium-Ion and Lithium-Ion Batteries Induced by Particle-Refinement为题 , 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颗粒细化诱导提高钠离子电池循环容量的机理示意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提出颗粒细化诱导提高钠/锂离子电池循环容量新机制】来源:中科院之声
- 人类与AI如何共处?诺奖科学家、将棋天才、“低欲望社会”提出者的不同解答
- 和数研究院被授予首批苏州工业园区“区块链重点企业”
- 中国信息研究院: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340.1万部,同比增长25.6%
- 我国首次实现低轨宽带卫星批产;研究称奥密克戎在陶瓷表面存活时间最短丨科技早新闻
- 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或能引发更强大的基因编辑方法
- 蓝相液晶光子晶体的高精度“活”图案制备研究获进展
- 云顶之弈12.1研究生永恩阵容怎么选(云顶之弈12.1研究生永恩阵容组合心得分享)
- 新东方AI研究院团队获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单赛题冠军
- 以色列理工学院最新研究:量子计算机也有速度极限
- 硅基自旋量子比特操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