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工匠和他的供电“神器”( 二 )


架空输电线路的导线和铁塔横担通过绝缘子和金具连接 , 而销钉就是用来固定绝缘子和金具的重要组件 。如果销钉脱落不及时发现 , 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毕业后 , 何冰继续在上海交大在职攻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 。学科领域的跨界 , 让他注意到了工作中的“矛盾”——企业负责维护的输电线路里程持续增长 , 线路越长 , 涉及的人为活动隐患就成倍增加 , 而负责日常巡检的人员数量却不增反减 。如何在企业效益增长和电网安全上取得统一?
2021年初 , 他看到一则智能家居广告后立即想到:如果有一种传感器能实时监测铁塔运行数据 , 让线路运维人员远程了解铁塔健康状况 , 就能解放人力 , 提高工作效率 。
他阅读了大量文献 , 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无人机、无线通信等技术在传感器监测方面的应用开展调研 , 并带领项目创新团队开始研发销钉传感器监测装置 。
为了解决装置电池续航问题 , 何冰和他的团队在铁塔下反复试验以获取准确数据 , 先后测试了十多种供电方案 。他和团队用时3个多月 , 终于突破了传感器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瓶颈 , 于2021年6月完成铁塔销钉传感器监测装置的研发 , 实现了铁塔销钉缺陷的智能感知 , 可以24小时全天候监控销钉是否脱落 。
如今 , 销钉传感器监测装置已在上海500千伏及以上重要输电线路试点应用 , 提高了输电线路本体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
问题越复杂 , 钻研越有劲头
同事们说 , 何冰的职业习惯就是爱爬坡过坎 , “问题越复杂 , 他钻研越有劲头” 。
2021年 , 何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何冰根据工作室队伍结构和人员特点 , 划分不同技术小组 , 通过导师带徒、自主研发、集体研讨等方式 , 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 。
随着上海电网的不断发展 , 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先后投运了在线监测装置、无人机自主巡检等各类先进数字化装备 , 然而平台多、资料多、数据独立不统一等问题接连出现 , 成为数字化转型路上的“拦路虎” 。
何冰挑起重任 , 他带领团队重新整合各类数据流格式 , 搭建统一数据端口 , 克服数据安全、传输协议、系统构造等难题 , 将精益化巡检系统、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和社会化巡检系统融合进统一管理平台 , 于2021年8月建成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 。基于该中心 , 运维人员可实时获取输电通道及周围环境的监测预警信息 。同时 , 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还能自动分析无人机回传的巡检照片 , 判断线路及输电通道内的情况 。
守护万家灯火的何冰 , 在疫情中也成了别人的一道光 。
“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虽然声音已经沙哑 , 但何冰却总是这样鼓励自己、鼓励身边人 。本轮上海疫情发生后 , 何冰被封控在家 。他第一时间请缨 , 为社区防疫贡献力量 。他那温暖人心的“男中音”经常出现在社区和楼道里 。
奋战社区抗疫一线的日子里 , 何冰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 , 上门入户摸底 , 协助社区排查区域内居民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健康状况 , 逐门逐户通知核酸检测 , 确保筛查无遗漏 , 每天要走3万多步 。
做社区志愿者的同时 , 何冰也牵挂着在公司坚守岗位的同事 。
【博士工匠和他的供电“神器”】面对部分同事封控在家 , 电网运维保障出现临时性缺员的问题 , 何冰积极与在岗同事视频沟通 , 根据反馈的问题优化改进系统识别算法技术 , 提高智能识别率 。他和同事一起帮助公司通过输电可视化系统每天对输电线路进行不间断巡视 , 解决因疫情导致的线路巡视盲区问题 , 为上海主网5500公里输电线路筑起“数字防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