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看点( 二 )


随着发射次数增多 , 科研人员对火箭技术状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此前 , 长五B在发射场的发射准备时间约为60天 。本次任务进一步优化到了53天 , 为后续提高火箭发射效率、应对高密度常态化发射奠定了基础 。
大吨位、半自主:“太空之吻”有新看点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 , 将与核心舱组合体实施交会对接——23吨的问天实验舱与40多吨的核心舱组合体 , 将是我国目前最大吨位的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 , 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有人的状态下迎接航天器的来访 。
重量重、尺寸大、对接靶子小、柔性太阳翼难控制……对所面临的一系列棘手难题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按重量来看 , 载人飞船对接像开小跑车 , 可控性强;货运飞船对接像开小卡车;而到了问天和梦天实验舱 , 就如同要把一辆装备豪华的大房车停到一个小车位里 。”
为成功实现“太空之吻” , 设计团队从问天实验舱初样研制起就经过几轮实测 , 对问天实验舱的数据参数精准把握 , 并提升算法达到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纠偏能力 。同时 , 采用半自主交会对接方案 , 实现交会对接过程中的稳定控制 。
在轨期间 , 问天实验舱还将实现平面转位90度 , 让原本对接在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的问天实验舱 , 转向节点舱的侧向停泊口 , 并再次对接 , 从而腾出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 , 为梦天实验舱的到访做好充分准备 。这将是我国首次航天器在轨转位组装 , 也将是国际上首次探索以平面式转位方案进行航天器转位 。
更舒适、更安全:太空生活“条件升级”
对在轨航天员来说 , 两舱对接形成组合体 , 意味着我们的太空家园从“一居室”升级到更宽敞的“两居室” 。
问天实验舱的工作舱内设有3个睡眠区和1个卫生区 。完成对接后 , 空间站后续可以支撑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实现“太空会师”和在轨轮换 , 在太空面对面交接工作 。
航天员中心舱外服总体试验主任设计师李金林说 , 在天和核心舱的基础上 , 问天实验舱在吸音、降噪、减震等方面也进行了优化升级 。
此前 , 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只能通过节点舱实现出舱 。节点舱作为空间站的交通枢纽 , 空间较小 , 航天员每次出舱前还需要关闭各个对接通道的舱门 , 进行大量准备工作 。
此次问天实验舱则配置了一个出舱人员专用的气闸舱 。一方面 , 气闸舱的空间和出舱舱门的尺寸都比节点舱更大 , 航天员进出更舒展从容 , 也更易携带大体积的设备出舱工作 。另一方面 , 从气闸舱出舱时 , 只需关闭一道舱门 , 操作更便捷 。
未来 , 气闸舱将成为航天员在空间站的主要出舱通道 , 一旦气闸舱出现问题 , 航天员还可以从作为备份出舱口的节点舱返回 , 确保出舱活动的安全 。
在气闸舱外的暴露实验平台上 , 还配置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 。“在空间站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 , 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投送’到自己对应的载荷接口位置 , 不再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人工操作 , 既降低了航天员的工作强度和风险 , 又可以灵活高效支持舱外载荷试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空间技术试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赵振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