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永无止境!看中国舱外航天服的“飞天”之路( 二 )


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尹锐:当时在做实验 , 你会发现它里面就有那种银丝 , 我们叫银纹 , 它又不影响你的性能 , 这又不影响你的密封性 , 但是你(银纹)为什么出来 , 我们归了无数次零 。
无数次的归零 , 却依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 问题不解决 , 就会影响整个的工程进度 , 这可急坏了大家 ,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 , 转机出现了 。
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尹锐:成型过程当中的一个工艺师就说了一下 , 这个东西应该跟(加工)过程当中的温度系数和你的注塑压力的匹配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 一语中的 , 后来我们把这个一改 , 分段控制 , 然后分段退火 , 分段还要回火 , 才最后彻底地解决 , 高手在民间 。
翟志刚:我已出舱 , 感觉良好 。
2008年9月27日 , 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太空出舱 , 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从开始研制到首次出舱 , 仅四年时间 ,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飞天”舱外服就和翟志刚一起出现在了太空 。然而 , 这一次的出舱只是验证了“飞天”舱外服的关键技术 , 为了适应接下来中国空间站的任务需要 , 研制团队将面对更大的挑战——为空间站研制新的舱外航天服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 张万欣:空间站的服装比咱们一代的神(舟)七(号)时候的舱外服要求确实是高了很多 , 首先在它的使用寿命 , 从原来的1年4次提高到了3年15次 , 单次工作时间 , 原来只有4小时 , 现在要求延长到8小时 。另外一个大的方面 , 对这人服能力要求也特别高 。
面对更高的要求 , 研制团队踏上了新的攻关之路 。通过材料改性和改变加工工艺 , 增加了关节和轴承的耐磨强度 , 延长使用寿命 , 同时 , 改变结构布局设计 , 增加可靠性 。服装研制完成后 , 请航天员来试穿 , 航天员在穿着水下服进行试验后反馈 , 舱外服存在偏大、操作不便等问题 。这让设计师们坐不住了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 张万欣:他们试穿完了当时提出了三十几条意见建议 , 然后我们都逐条落实 。其实最难改的就小型化 。
空间站任务有多名航天员 , 其中还有女航天员 , 彼此之间体型不一样 , 同时 , 由于空间站空间有限 , 研制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极其昂贵 , 因此不可能做到一人一套 , 量体裁衣 , 如何用三套舱外服适应所有航天员的需求?在经过9轮的反复修改之后 , 研制团队开始对舱外航天服进行软结构适体性优化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 张万欣:整体躯干背包它就是一个硬体结构 , 然后四肢是软体的 , 就是靠四肢的调节来调节整个身高和肢体的长度 。第一次就是我们的黄色舱外服 , 第一次是亚平穿的 , 第二次就是叶光富穿的 , 身高他俩差了很多 , 但是他俩穿的是一套服装 。
2021年7月4日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此后聂海胜、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又相继成功出舱 , “飞天”舱外航天服用完美的表现赢得了航天员的好评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聂海胜:关节改了以后 , 活动度要好一些 , 对完成任务帮助会更大一些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刘伯明:在舱外爬行的时候 , 那是非常的吃力 , 因为大多数的体能都消耗在这上面了 , 这次就觉得比以前要省时省力了 。
探索永无止境 , 面向未来 , 航天服的研制团队没有停下脚步 , 更加便捷、更加轻巧的舱外航天服也在研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