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什么意思(中国的年轻一代为什么厌恶公知?)
文章图片
公知本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称谓,其字面意思是“公共知识分子” 。但后来被一群不甘落暮的老文人们玩残了 。他们还期望继续通过文革伤痕、西方崇拜的老套路,强行咀嚼喂食青年一代的时候,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全体的反胃和呕吐 。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最见不得中国好的,就是中国的那些公知们 。
他们往往位居中高层,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比如作协主席、文学教授、出版社长…,多生于50、60年代,上过大学但实际文化思想水平并不高,也学过一些技能,看过些书,胆子大,敢于胡编瞎造半瓶醋乱摇,只望能无限扩大自己的优势,来占领话语权阵地 。
无论社会上发生什么事,也不管是真是假,统统都能将问题的焦点、矛头指向政府、引向国家制度,擅长造谣抹黑、虚无历史,且形成了固有模式,包括一定是体制问题,中国完了 。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公知们利用民众信息不对等、出国特权、话语优先权等也赢得了一众粉丝,随便拿点负面新闻煽动一下,就会有大把善良的青年们跟着他们闹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比公知们更快、更准,更全面,且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再也不会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
当80,90、00后们走出国门一看:公知们口中月亮更圆的国家也不过如此,很多还不如中国,慢慢便明白了公知的本性,然后自觉起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
于是公知们彻底失落、恐慌了……,恨社会、恨国家发展的太快,而自己却已经完全跟不上新时代了 。恼羞成怒后撕下伪善的面具开始给青年们大扣大帽子:“极左”、“小红兵”、“法西斯”,冷不丁的还会酸上一两句:“你以后会为今天的行为感到羞愧的”,“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呵呵!!
在社交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对你讲话,从内容上说似乎滴水不漏,但她一个细微表情,比如嘴角一丝幸灾乐祸的微笑,很可能就令你立即感到厌恶 。
年轻一代之所以厌恶公知,就是因为他们在行文中下意识地流露出来的,以外在于中国的他者自居和无法掩饰的鄙夷中国的情绪 。
这群老文人们,共同分享了这样一个话语框架,即“传统/现代”、“落后/先进”、“愚昧/文明”,“中国/西方” 。
多少年来,他们就凭借这套框架,以启蒙者自居 。
这套话语框架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的潜意识 。一方面,他们用这套话语框架解释一切,另一方面,离开了这套框架,他们就完全丧失了话语能力 。
这套话语框架之所以出现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是有历史原因的 。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被打破 。此后国门徐徐打开,西方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繁荣,与中国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贫简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使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反传统、反体制、解构革命文化,逐渐成为潮流 。
这一潮流在国外得到西方世界的加持,在国内得到一切不满中国革命的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并和中国100多年半殖民地历史所遗存的买办知识分子传统形成共振,一时蔚为壮观,遗祸至今 。
多少文化精英受益于这套话语,大导演们靠在银幕上诠释这套话语拿到金熊奖、金棕榈奖,大作家们靠用小说阐释这套话语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人靠这一套话语成为总编辑、作协主席、代表、委员,等等,风光无限 。
方方的“日记”一出,之所以声势浩大,得到了那么多文学“大咖”和主流媒体老总的追捧,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从“日记”中嗅出了那种令他们久违的味道,这种味道伴随着他们度过了风头无两的巅峰时刻 。
- 大家都在刷“张同学”,到底刷的是什么?
- 从放烟花到弹钢琴,疫情防控的“温情”背后是什么
- 动解|元宇宙,几个意思?
- 殷世航和韩安冉的关系怎么样 连麦是什么时候
- 我慢慢的听雪落下的声音是什么歌 《延禧攻略》插曲及片尾曲
- 萌德卡妹宣布分手 萌德卡妹为何分手是什么时候交往的
- 芈月传芈瑶第几集出现 芈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何炅谢娜是什么关系 何炅的父亲何畏为什么被叫老赖
- 白百何为什么叫京圈太子妃 白百何和文章是什么关系
- 闪光的乐队是什么类型的综艺 闪光的乐队嘉宾阵容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