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万条数据揭示人脸识别滥用四大焦点( 二 )


“杭州野生动物园人脸识别案”一审公开审判、《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发布等事件,成为这段时间内推高公众对相关内容的舆情关注度 。
虽然目前从舆情上看,公众对此类话题关注度极高,每次相关事件出现都引出相关的讨论,但现实中,此类现象却并无改观 。
这首先与人脸识别技术的无接触、隐蔽性等特征有关,其次在于商业应用价值高,一些机构或企业因逐利而不加分别地使用,第三个原因,则在于数据风险更多集中于存储环节,这些采集人脸信息的企业或机构究竟是如何存储、维护、处理数据,公众无从知晓,更无从介入 。
焦点四:建立有效规制体系之前,
立法强制禁止或成未来趋势
目前来看,由于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不断有人脸识别被滥用案例曝光后,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城市 。
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 。《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这意味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都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
在国外,包括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或城市,均已出台或计划出台相关禁令,避免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侵害公众利益 。
【53万条数据揭示人脸识别滥用四大焦点】从天津市成为我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信息开始,未来这一趋势或有可能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