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开局质感明确细节有趣,展现剧本创作智慧( 二 )


《觉醒年代》开局质感明确细节有趣,展现剧本创作智慧
文章图片
陈独秀身着旧衣却不忘救国之志 。
目前来看 , 《觉醒年代》当中的陈独秀先生性格 , 是最大的悲观之后的极大乐观 。悲观的一面 , 这位人物连饭都需要别人请了 , 连一件得体的衣服都没有了 , 甚至于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有钱去养活了 。这是生活上的看似悲观 。但是 , 剧情当中 , 陈独秀先生更是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性格 , 偷吃日本留学生们的饭盒 , 调侃李大钊先生这边 , 建议他请客等等 。
乃至于思想上 , 也是乐观的 。第一集当中 , 留学生们畅谈国是 , 李大钊先生激扬文字 , 陈独秀先生前来 , 竟然发表了非常悲观甚至于被留学生们唾弃的发言 。但是 , 这种悲观背后 , 更是陈先生要通过《青年杂志》改良国民性的最大乐观主义 。乃至于第二集的末尾 , 办报没钱了 , 陈先生都是谈笑风生的 , 告知 , 四点之前 , 准能解决 。
在已经登场的角色人物身上 , 大家都没有业已成熟的思想理念 , 但大家都是为国家民族而思考的 , 都在关心这个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将往何处去的 。《觉醒年代》真正要讲的 , 其实就是大家从思想上的不成熟 , 到最终找到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办法的 。《觉醒年代》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 从而也带动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上的成功 。
《觉醒年代》开局质感明确细节有趣,展现剧本创作智慧
文章图片
《觉醒年代》将人物塑造得生动有趣 。
第三点理由 , 人物思想意识上“一分为二” , 不偏不倚 。
这一点 , 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在《觉醒年代》的开局内容当中 , 救国思潮多种多样 , 尤其是当时并未达成什么统一的共识 , 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 。所以 , 在这部剧作当中 , 人物思想意识上存在不同 , 甚至于一个人物的自身 , 也存在思想意识上的“一分为二” 。剧作尤其善于把这种不同性表现出来 , 呈现当时的年代思想特征 。这种“思想性”桥段的编剧手法 , 可谓是有大家功底 。
举个例子 , 说人物自身思想上的“一分为二” 。第二集当中 , 陈先生和夫人在庭院屋檐下听雨 , 夫人谈及陈先生的两个孩子 。陈先生说了孟子的几句话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夫人调侃称 , 你这个口口声声反对孔孟的 , 怎么也谈起孟夫子的话来了 。陈先生怎么回答?我反孔孟 , 反的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而不是孟夫子的这些有道理的内容 。这些谈话 , 甚至于是当年白话文和古文之间形成的一种思潮方式 。编剧能够把这些内容用桥段的方式精准地呈现出来 , 显然具备极大的剧本创作智慧 。
再举个例子 。第二集当中 , 李大钊先生动笔 , 和陈独秀先生的观点进行论战 , 一个爱国悲观主义 , 一个则坚持乐观主义 。这其实也是典型的不偏不倚 。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 , 让观众在其中也产生一种有效的认知 , 和有效的迷茫 , 从而为后续的两先生联手追求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