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若是喜欢看古装剧,一定会注意到,某位官员若是犯的事大了,极有可能就会“株连九族”,这算是“连坐”的顶格处罚,相当于一个宗族没了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文章图片
“九族”不难理解,从高祖开始数,一直到玄孙,一共九代,这是纯指父族的几代人 。也有种说法,将母族的几代也包括 。不过就中国历史上统治的需要,更多的应是倾向于前者,因为始终强调的是“父宗” 。
为何要先解释这个概念,因为民间说法中的“五服”,实际上应是这“九族”的概念 。在中国某个地区,流行着一个说法,说是若是出了这五服,就算不上是“亲戚”了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文章图片
很多人眼中,这五服就等于是“五代”概念 。若是这么简单,为何古人不直接用“代”,而非得用“服”?看看老祖宗对这个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吧 。
在古籍中,“五服”用途颇广,其中一个概念,就是以距离的远近划分,分成几个服,这个“服”的意思就是服侍天子 。这种以天子为中心,然后向外扩散的统治管理模式,和大家族中,以某个老祖为开始,子孙绵延何其相似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文章图片
所以,中国历史上各代的这种治国方式,其实也是渗透于各家族的管理中 。九代以外的后人,从血统上而论,已经和本宗族亲缘关系甚远,所以自然就不能算是“一家人”了 。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统治者对一个人恨得不行的时候,直接就是拿掉九族,而不是少些或者更多些 。
这“五服”的最先表意,有点类似现在“行政区”的划分,不过是以天子所在地为“中心”,以这中心为圆心,然后半径不等画出很多圆,从里到外,冠以不同的“服”名 。这么做的用意,就是便于管理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文章图片
因为不同的“服”的区域,有各自不同的“任务” 。举一个《尚书·禹贡》说的例子:“甸服”是离统治者最近的一个“服”,是半径为500里的一个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又细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大小,是在半径为100里的基础上等加 。
这5个区域,由里向外,每年要缴纳的“粮食”如下:带藁秸的谷物、禾穗、去掉藁芒的禾穗、带壳的谷子、无壳的米 。
中国的古人是不是特有智慧?那时没有大数据,但是通过区域上的这么划分,可以保证国家的粮仓收入 。
目前的史料中,《尚书·禹贡》是最早写到“五服”这个概念,这本书其实和人口管理没啥关联,它是一本区域地理著作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文章图片
那为何这“五服”后来是更多和人有了关联?应是没有哪个词,能用两个字,就概括出“亲疏远近” 。
这个词用于国家层面,是指和天子的关系从近到远;而到了民间,这个说法就能言简意赅表明,某个后人和某宗是否有亲缘关系 。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修家谱,就是为了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出了几服就不算一家人的说法,就算同在一个家谱系上,大家都一个姓,有时和外人没啥区别 。
由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执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所以就有“嫡庶”的区别,对于大家族而言,这后代自然繁多,若是没有一个家谱做下登记,到了某一代,没准就混了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