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和坚守的:三地过年的四代人( 二 )


陈运秋却说,大过年的不能把爸妈放在家里,“父母在不远行,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父母,顾此失彼,你说难不难?”
陈沐记得,每次过年飞行,航班落地乘客们陆续打电话给来接他们回家的亲人,从乘客的语气里,能听出他们对回家的欣喜和渴望 。
每当这时,也是他想家的时候 。
2018年年三十晚上,陈沐的航班从北京飞往越南,半夜12点经过海南,陈沐从飞机上往下望,看到密密麻麻的礼花像小花一样,“真的很想家 。”
留守的和坚守的:三地过年的四代人
文章图片
2020年9月,陈沐和妻子结婚时,与陈运秋夫妻拥抱 。受访者供图
陈沐的工作需要花大量时间在飞机上,没有太多时间跟父母通话 。
留守在老家的母亲,用尽一切方法想和儿子多联系 。周晓焕每天都会盯着微信运动里儿子的步数,摸清规律 。一百左右的步数就是陈沐在家休息,三四千的步数就肯定是在上班了 。周晓焕就等着儿子休息的时候,微信上多和他说几句话 。
在陈沐上班的时候,周晓焕会问陈沐今天飞哪里,然后计算着飞行的时间 。比如从北京飞上海,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周晓焕卡着点,大概三个小时后等陈沐工作结束了,“我就试着给他发个微信聊聊,看他能不能回,我就想跟他多唠唠 。”
长期的两地分居,让两代人默契地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陈沐很少跟父母提到工作中的难处,但是去年升职了乘务长,赶紧跟爸妈打电话报喜 。
周晓焕有哮喘,这几年严重了许多,闻不了一点烟味儿,她玩麻将的爱好也只能搁置,因为牌局上总无可避免有人抽烟 。但周晓焕从来不敢跟儿子提自己的病情 。
陈沐从小受爷爷奶奶的疼爱,年前奶奶动了一个腰部手术,还有爷爷日渐衰退的听力,夫妻倆都没有跟儿子透露半分 。
努力重合的生活
2021年1月17日,大兴区发生聚集性疫情,陈沐工作的航空公司就在大兴,只能就地过年 。
年三十,他和妻子在北京的家里,炒了5个菜 。没结婚之前,没有飞行任务的时候,陈沐只能在北京的出租屋里点个外卖,自己吃饺子 。
每到大年三十的视频电话,是家里人期待的时刻 。“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跟孩子说家里一切都好 。”周晓焕说,接完电话,大家都不吱声了,埋着头包饺子 。
“不敢当着儿子的面哭,本来他一个人在外面过年,也挺孤单的,我们一哭他肯定心里也不好受 。”陈运秋说 。
留守的和坚守的:三地过年的四代人
文章图片
2021年2月11日,陈沐的爷爷奶奶和陈运秋一家一起过新年 。受访者供图
周晓焕曾想,既然儿子忙,没时间回家,老两口就去北京陪陪儿子 。到了北京才发现,已年过半百的他们很难适应在另一个城市生活 。
周晓焕发现,陈运秋在北京总是趴在出租屋的窗户上往外看,不爱出门 。有一次老两口早上出门正赶上早高峰,夫妻俩在地铁站的电梯上并排站着,后面一个年轻人说,“叔叔,能让一下吗?”陈运秋回头,才看到后面好多人被自己堵着了 。好多年轻人拿着早餐匆忙地从他身边走过,地铁站里随处可见奔跑着赶地铁的人 。他感慨,“在北京打拼真不容易 。”
相比陈运秋,周晓焕为了儿子正在缓慢习惯北京的生活 。有一年老两口来北京照顾儿子,周晓焕早上7点出门去买菜,邻居好心提醒,距离小区两站公交有一个很大的菜市场,菜又新鲜又便宜 。周晓焕坐上了公交顺利找到了菜市场,买了两大兜子菜,回程的时候却坐错了公交车,被车拉到了河北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