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护的春节:年味儿更浓,生活复归平静( 二 )


太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孟忠吉记得,去年腊月二十七日晚上,医院里的病人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医院立马启动紧急响应,做了十几次病房改建,最后确定了4层楼作为隔离区 。一直到去年4月18日,隔离病区才被关闭 。
杨露应征后,像是一头扎进密闭的罐子里,这一扎就是20多天 。她想过,“万一不幸被感染了也没关系,不会拖累家人 。”
她主要负责轻症患者 。在广西援鄂医护到来之前,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要做好防护,还要消毒 。旧病人要打针,新病人要抽血,她和另一个护士一起,分管20多个病人,“要把这些情况全部理顺,对我来说,也是磨炼 。”
那时,铺天盖地都是新冠肺炎的消息,怀疑、恐惧的情绪在人群中传播 。但她只想看正能量的信息,好给自己打气 。
丈夫要求她每天给家里报个平安,但她报喜不报忧 。于是家人“每天看新闻,盯着病例增减量,这才放心 。”
物资紧缺,临时宿舍里只有开水壶、保温杯、纸巾、眼镜、数据线 。吃的饭也很清淡 。好在,有姐姐给她送来可口的饭菜 。身边的同事家属,也从家里煲了汤给她送过来,还炖了牛腩 。
在隔离病房,她和消化内科的一位护士分在一组,彼此不认识,后来发现性格相投 。互相支撑着度过那段日子 。疫情过后,她俩成了好友,相约逛街,也总在微信上聊天 。
杨露的朋友在武汉的医院,想到他们或许正面临暴露风险,很想问候 。但考虑再三,她还是决定不去问,“怕影响他们的心情,也怕负面情绪传染,影响自己 。”
和杨露一个病区的神经康复科医生但昭君回忆,当时最大压力就是心理压力 。“上班去隔离,下班还是隔离,如果是夜班,只有2个医生,压力很大 。”
杨露喜欢和患者聊天,把它当成一种解压方式 。她不喜欢直接表达感情 。有时候忍不住发个朋友圈,也设置为仅自己可见 。在疫情期间,她像写日记一样将经历都记录在朋友圈 。
孟忠吉记得,有年轻的医生扛不住压力,趴在办公桌上号啕大哭 。后来,医院派了专门的心理护理人员进行疏导 。
他回忆,当时医生们经常要在半夜用手机看资料,会诊 。每天,医生要组织两次讨论,主要关于新病人和重症病人,然后结合情况,得出治疗方案 。“都是抢时间休息 。”
等任务完成后,杨露接受了14天隔离 。再出来时,外面已经春暖花开,人头攒动 。
疫情后生活复归平静
疫情结束后,杨露被医院评为了“战疫勇士” 。
对未来,她有了新的规划 。最近,杨露开始准备PICC置管术资格考试,此前,她和慢性病人接触了两年,这些病人血管条件都比较差,如果护士学不好穿刺,打针都很困难 。PICC可以减少患者反复被静脉穿刺的痛苦 。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她除了要参加院内培训,还要利用闲暇时间去数据库里找资料 。
丈夫觉得,她是个“死认真”的人 。他记得,曾有一个任务需要在电脑上做课件,杨露为了做课件,总是忙到夜里12点 。“她就说我早一点把它完成了,心里面踏实一些 。”
“我们都是草根出身的人,拥有的都是一点点用双手得来的,肯定是很珍惜的 。”杨露的丈夫说 。
【抗疫医护的春节:年味儿更浓,生活复归平静】
抗疫医护的春节:年味儿更浓,生活复归平静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