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助力,贫困彝村阿布洛哈的脱贫路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中,有一名来自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干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胡厚池 。“这个奖项,讲述的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行政村阿布洛哈的故事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汗水”,他说 。
阿布洛哈,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金沙江大峡谷与西溪河峡谷的交汇处,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临崖 。
大凉山属于“三区三州”,曾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阿布洛哈,曾是极度贫困村,全村65户253人,一度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村民出村要么翻山爬悬崖,要么坐溜索过河,所有的物资运输都是靠人背马驮,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1.94% 。
2019年6月,一辆辆印着“四川路桥”字样的工程车开进深山,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动工,村民们的生活开始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阿布洛哈通村公路于2020年6月实现“车路双通”后,村人均收入提至9000元,达到了贫困村的退出标准 。这个曾经的“中国最贫困角落”,已摆脱贫困 。
与世隔绝的彝村
阿布洛哈村民阿达么友杂是名“90”后,出生于1997年,2013年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第一次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非常惊讶,也特别兴奋,这才发现阿布洛哈与外面的差距有多大” 。
2013年,阿布洛哈村民们住的还是茅草房,刚刚通电,之前照明一直用煤油灯 。“煤油很珍贵,只是铺床或者写作业的时候才点”,阿达么友杂回忆,天黑后出门,常用的照明工具是“鞋底”火把,即点燃穿坏的胶鞋底,“如果谁能捡到一个破旧的轮胎,就特别开心,一个轮胎能制作很多个火把” 。
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也是一名“90后”,比阿达么友杂大两岁,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部“老人机”是他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 。
“老人机”是当年村里唯一一部手机,也是当时老党支部书记的“宝物”,吉列子日和小伙伴们很好奇,总想摸一摸,但是老支书不让碰,“因为充电太费劲了,要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到乡里” 。吉列子日回忆,“黑白电视机就放在现在的村小学广场里,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每天最多只能发电七八个小时,所以不能天天放 。每当放电视的日子,村里大喇叭都会发通知,‘今晚放电视了!’就是守着这台电视,全村人坐在广场里,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 。
交通助力,贫困彝村阿布洛哈的脱贫路
文章图片
村民且沙次干展示当年溜索过江时的老照片 。受访者供图
四川省教育厅退休干部林强,曾任四川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林强爱好摄影,2005年以来,先后20多次来到过阿布洛哈,拍摄了大量图片,被视为第一个将阿布洛哈村带入公众视野的人 。
林强回忆,“2005年4月,找到一个彝族小伙子带路,走了5个小时,一路都像流沙一样打滑,大脚趾顶到旅游鞋前面,淤血了,实在没办法,就把当时500多块钱的一双鞋剪了一个洞,把脚趾伸出来,这才走进阿布洛哈” 。
“第一眼我觉得自己看到了中国最原始、最自然的村落形态”,林强说,村里大部分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茅草房,没有通电也没有通水,不少人家甚至没有床,直接睡在地上 。村子里没有学校,很多人不识字,更不会说普通话 。
在林强的帮助下,2005年9月,村办小学林川小学开学,“最大的学生17岁,同我一样高,最小的6岁,都读一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