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创新传统产业力促经济转型


西藏近年来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 , 开展青稞、牦牛、藏猪、羊等传统产业项目“换代升级” , 综合效益愈发显现 。老树逢春吐新芽 , 西藏传统产业在转型中正迈向高质量发展 。
创新改革提升农牧业效益
昌都市类乌齐县引导牧民将牦牛、草场入股 , 打造“种草-养畜-加工-销售”产业模式 , 赢得群众“点赞” 。
“在牦牛育肥基地入股2头牛和4亩草场 , 去年牦牛分红1100元 , 草场一亩分红800元 , 自己不用操心 , 还有多出来的时间打零工 。”类乌齐县宾达乡央宗村村民西嘎说 , 村民把牦牛、草场入股到央宗牦牛育肥基地 , 可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润分红 。
【西藏创新传统产业力促经济转型】昌都市类乌齐县宾达乡央宗村央宗牦牛育肥基地的牦牛(2020年9月21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詹彦 摄
央宗牦牛育肥基地年均出栏600多头牦牛 , 均被送到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 。如今这家加工厂已生产多种商品 , 进入了天津、重庆、四川等地市场 。
阿里地区日土县白绒山羊产业受限于养殖经营模式落后、技术人才薄弱等因素 , 曾一度停滞不前 。对此 , 河北援藏工作队接洽多家企业 , 探索开展订单养殖收购 , 带动群众增收 。
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村民扎西次仁 , 全家养殖山羊400多只 。他说:“以前羊绒卖给商贩 , 一斤100多元 。去年政府统一收购 , 价格更高 , 我家共售卖200斤羊绒 , 收入达3万多元 。”
据统计 , 在日土县 , 去年企业共收购白山羊绒56.7吨 , 惠及2300多户牧民 , 户均增收1300元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委副书记韩学军说 , 他们计划利用3年至5年推动日土县健全种羊繁育、创新产品销售体系等 , 实现白绒山羊产业提质增效 。
传统农牧民成产业工人
在那曲、阿里、日喀则等高寒牧区 , 越来越多的纯牧业村跳出传统生产方式 , 部分牧民已变身为产业工人 。
江孜县康卓乡一家养羊合作社(2021年6月6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洪明 摄
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克玛乡帮布村 , 牛羊成群 , 膘肥体壮 。帮布村采取“村党支部+牧户+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 , 让牛羊变资产 , 群众变股东 , 效益明显 。35岁的村民东次仁是合作社饲养员 , 照看着800多只绵羊 。“在这里打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 , 还有分红可以领 。”东次仁说 。
如今 , 西藏越来越多村子通过成立合作社与大企业合作的模式发展养殖业 , 将传统家庭散养升级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 。
帮布村的牛羊统一销售到位于萨迦县的日喀则百亚成农贸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全产业链畜牧业企业 , 已辐射带动养殖合作社783个 , 劳动力转移4万人 , 吸纳220名群众长期就业 。
34岁的朗加是萨迦县扯休乡扯休村村民 , 也是日喀则百亚成农贸有限公司的员工 。他说:“我们村有20多人在这里上班 , 每月工资5000多元 , 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 。在家门口上班 , 既稳定又能照顾农田 。”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群众在蔬菜花卉产业园内劳作(2021年3月4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洪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