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项羽(古人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 二 )


文章图片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一转眼,杜牧题诗这件事已经过了二百多年,1054年秋,乌江亭这处风景名胜又迎来一位文坛翘楚——王安石 。
1042年,王安石通过科举入仕,原本可以跻身政坛 。然而,忧国忧民的王安石并没有直接进京,而是选择去偏远的基层从头做起,历练一番 。
在写这篇《叠题乌江亭》之前,王安石已经在舒州当了三年通判,期间政绩斐然 。王安石之所以能升迁,靠的不只是副宰相欧阳修和宰相文彦博的提点,他是有能力和政绩的 。
因此,当他来到乌江亭缅怀项羽时,考虑到的不只是“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
乱世之中各诸侯穷兵黩武,打来打去民力枯竭,人民对战争叫苦不迭 。项羽拉走了大量江东壮丁,却让他们都葬身中原 。就算他打算从头再来,可江东又有多少青年才俊?目睹了那么多死亡与分离的江东人士,还会不会拿身家性命当筹码陪着项羽再进行一次豪赌?
题目里的“叠”字,显然就是老王对老杜《题乌江亭》的回应,说是针对也不为过 。
王安石是何许人也?
他能名列“唐宋八大家”,足以说明其文学天赋异禀 。
然而,在历史上王安石的政治能力比文笔更强,他的本质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 。那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不过是他对前途对未来的情感抒发而已 。换句话说,王安石不是以诗句为业的文艺青年,他是将国计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实干家 。
在实干家眼里,帝王基业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他的思考集中在芸芸众生上 。千百年来,每次打仗成者王败者寇,可谁考虑过活在战火中的老百姓?他们为王者的战争提供粮饷、人力,又因为王者的天下失去家园和生命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考虑,王安石眼中的项羽就是发动不正义战争的野心家 。
在追随霸王的江东子弟尽数死亡,且项羽杀掉了被当作傀儡的楚王后,就算他想卷土重来,还有谁愿意陪他一块玩命呢?
这既是对战争的反思,又是对项羽人品的抨击 。
由此可见,据王安石的理解,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结果,他根本没有翻盘的资格 。
评价项羽(古人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
文章图片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作为一名生长于男权社会(尤其是程朱理学兴盛)的背景下的女性,李清照看待问题的角度颇为独特 。
在将李清照为什么作这首诗之前,我们照例来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
在辽金战争期间,北宋错误地选择了与金国同盟,过早地暴露了国力,以至于金人兵分两路,由太原、燕京双线入主中原,颠覆了北宋王朝 。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沦为阶下囚,其余臣子带着大宋宗室逃往杭州小朝廷 。
在这段屈辱史之后,虽然,大宋仍保持国祚,但却只能偏居一隅,史称“南宋” 。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朝大臣,在逃往南方之后,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 。1129年,建康爆发内乱,被逼无奈的赵明诚夫妇不得不弃城出逃 。在逃往的过程中,两人来到项羽自尽的乌江 。
在乌江亭上,李清照有感而发,创作了《夏日绝句》:
活着,就要做当世人杰;死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
为什么直到现在尚有那么多人缅怀项羽呢?
就是因为他宁愿死去,也不选择重回江东苟延残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