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App收割术:低息诱惑、链接黑网贷、冒充银行( 三 )


广发和中信银行客服人员均表示,没有“不接散户”一说,用户个人信用记录良好,就可以在银行网点申请贷款,消费贷在银行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就能线上申请 。“填写信息后,贷款有专门外呼专线,是官方座机号码,不会以个人名义做营销,接到私人电话不用理会,可能是诈骗电话 。”广发银行客服称 。
中信银行客服提醒,如果网上有人打电话,不要轻易相信,要先确认他是哪个网点员工、工号多少 。额度以实际审批为准,没有强制“下限”,贷款要有实际用途,不会让用户去还网贷,也不会收取手续费、保证金等 。
3月22日,又有一位自称“平安好贷”的员工来电,告知在后台看到了采访人员提交的贷款申请 。“您的贷款申请初审已通过,初审额度只有1万-3万元,具体获得额度需要添加我们官方微信提交个人资料,我打下报备,立刻能批 。”
该“员工”称,这则通话是由系统拨出,看不到用户信息,但“一定是用户申请过” 。想要获得贷款需要进一步提交资料,如果当前没有工作单位,是学生“应该也可以(批)” 。提交渠道是通过他们的“官方微信号”,但他告知的却是一个个人微信号,对此他解释称是“一对一客户服务”,觉得额度、利息合适就可以办理 。
他多次强调该平台利息不高,“一个月1万元借款60元利息” 。采访人员问年化利率是多少,他含混地答“没算过,乘以12就可以了 。”
而后采访人员拨打平安好贷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其属于银行贷款平台,没有和第三方合作,可能有经纪人邀请客户,到了贷款环节就由公司顾问出面办理,没有加私人微信的情况,且银行必须验证用户有无工作关系 。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人员3月21日下载“有信钱包”App时并未看到前述用户提及的三个网贷链接,在3月23日进入App,推送的网贷平台又与21日不完全相同 。截至发稿前,还陆续有营销电话打入 。
风险提示
借贷App层层嵌套,密集点击可能影响征信
借贷App的关系网并不止一层,如“有信钱包”的入口出现在“一点分期”App中,后者也同时链接了多个网贷平台 。
还有更多的借贷App植入在我们生活的各类场景中:如在视频平台看几条视频就弹出一个贷款推广;点外卖付款时弹出点击立减优惠券,引导用户开通该借款功能;社交、打车、旅行等各类App也都植入借款入口,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 。北京日报近期报道,测试的29个App中有26个能借款,App“金融化”程度相当高 。
采访人员发现,其中不少App来自持牌机构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对此分析称,都是为了流量,当前场景金融太多了,电商普遍有自己的渠道,而金融机构自营渠道流量抢不过电商,因此打出低息宣传,但都是片面广告,真实利息不同 。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进一步对采访人员表示,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普及金融基本知识,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借贷平台无论有无牌照,都应该规范营销推荐的方式方法及内容,不得以低息诱惑来诱导甚至误导金融消费者借贷 。
“监管部门印发过金融营销宣传的文件,应该遵守相关规则,特别是在利率披露方面应该以年化利率作为标准,全面准确地披露利息、费用等情况 。一些表面上利率不高,但利息之外收取大量费用,同样也不规范 。”董希淼称 。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末,央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对一些不当金融营销宣传行为提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包括不得利用互联网进行不当金融营销宣传活动,不得违规向金融消费者发送金融营销信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