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骈文来源是什么?)
什么是骈文(骈文来源是什么?)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骈文”其实我们平时听得挺多的,但仔细想想,确实不像诗词一样有个明确的概念 。
就好像我们平时总是说“诗词歌赋”,那“赋”到哪里去了?也是一样的常识类问题 。
其实“骈文”和“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赋的一种 。比如说有名的庾信骈文《哀江南赋》,标题里不就写着这就是一篇赋嘛 。
所以我们搞清楚赋是什么,然后再搞清楚“骈”是什么意思,骈文的定义自然就出来了 。
春秋晚期,对应南方五七杂言《楚辞》的诞生,中原北方出现了另外一种韵文 。它交叉使用《诗经》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格式更灵活,比《楚辞》又相对规整 。
这种新文体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中“赋”这种手法 。也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文章多不长,所以称为“短赋” 。
文章图片
写“赋”从荀子开始,而真正给“赋”命名的是司马迁 。他发现这种文体和南方楚辞都不能用“诗”来指代,会产生混淆,就统一命名为“赋”(包括南北方的楚辞和散文) 。
后来班固进一步把屈原的“骚赋”,称作“楚辞”区别开来 。因为早起同源混杂,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多种称谓,都能代表这种文体,但又各有微妙不同 。
真正以“赋”自称的是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子虚赋》都是直接称赋了 。汉大赋发展到了极致,以儒学经学为底蕴,气势磅礴,还有思辨性,有讽喻力 。
东汉末年,经学衰落,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了个人抒情,转而在文辞上花功夫 。“赋”比诗更早地滑入华靡而空洞的泥沼 。
魏晋南北朝,赋体和当时的齐梁体诗歌相融合,产生了“骈赋” 。形式上更加整饬,尤其讲究四六句,并且是对偶联排的四六句 。
文章图片
“骈”,就是两匹马并排的意思 。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
【什么是骈文(骈文来源是什么?)】在那个时代,文人诗不出众没问题,但是如果不熟悉骈文的创作,那就容易被人鄙视,以至于“不知四六”这种带有贬义的词汇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 。
骈赋强化了文句的音乐性,催生了“对仗”这种手法 。它间接地促成了平仄韵律和对仗的形成 。骈赋虽然在文学史上是形而下的,但在格式上对盛唐诗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格律诗发展极盛之后,反过来影响了“赋”,出现了“律赋”这种文体,甚至成为唐朝的公文专用文体 。但是这种格式除了好看、念起来好听之外,对言事、为政其实是没有益处的,甚至因为空洞、浮华、低效,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大多数人并非文辞高手,所以难免在骈文中堆砌字数,华而不实 。
因此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反对 。
文章图片
随着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兴,讲究格式、内容空虚的骈文(律赋)遭受了打击,随即出现了有意摆脱骈、律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赋体,叫做“文赋”,更加倾向于散文化 。初唐《滕王阁序》,还是骈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没有那么工整了 。
文人们有了文体区别上的自我意识,规整留给近体诗,自由留给古体诗;言志留给诗,抒情留给词 。不想吟诗(韵文)的时候,就写散文,因此带有韵文性质的赋就逐渐被压缩了生存空间,极讲究对仗、工整的骈文,就更没有必要了存在了 。
- 曾光:西安疫情是武汉封城后最严重的一回
- 晒生活还是隐私 未成年人短视频存隐患该怎么管?
- 今天是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给青年志愿者送祝福
- 你是我的荣耀
- 网剧《谁是凶手》剧组就争议海报道歉:会陆续删除
- 安倍称受到中国斥责“非常荣幸” 此前妄称“**事就是日本事”
- 钟南山:奥密克戎没那么可怕,预防还是最好的办法
- 大家都在刷“张同学”,到底刷的是什么?
- 佩洛西急了:30多年来我是中国最讨厌的人!
- 讲话声音沙哑且咳嗽 拜登:每天做核酸 这只是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