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向着“一带一路”美好未来——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记

新华社重庆3月19日电 题:奔跑,向着“一带一路”美好未来——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记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勇、张琴、赵宇飞
3月19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列印有“十周年纪念专列”字样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一万多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
10年前的3月19日,也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在此始发 。列车轰鸣声替代古代的驼铃,沉睡的古丝绸之路开始苏醒 。
亚欧大陆上,古有丝绸之路商贸驼队,今有中欧班列“钢铁驼队” 。
10年来,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助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全球携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命运纽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
从青涩到成熟
“10年前的今天,首发班列是我给的发车指令 。” 50岁的重庆团结村站站长张信感慨地说,完全没想到中欧班列发展得这么快 。
最初,张信给车站定的远期目标是每天发送一班“渝新欧”班列,并认为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而今,团结村站每天发送和到达的中欧班列能达十几班 。
10年前,“渝新欧”班列的诞生,源于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 。
深居西部内陆腹地的重庆,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 。曾经,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出海”,但耗时过久;要么通过空运,但费用极高 。
穷则思变 。重庆将思维和视野向西投射,“渝新欧”班列应运而生 。它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 。
最初,横亘在“渝新欧”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货物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开箱检查,手续繁琐;沿途温差极端时上下可达70℃,不少产品无法承受;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货主们的一大担忧……
“当年,我们每次发车之前都捏着一把汗,担心班列无法准时、安全抵达 。” 张信说 。
这也成就了“渝新欧”的一次次成长——经过与沿线国家沟通,“渝新欧”实现沿途海关监管互认;针对沿途低温难题,重庆研发出保温材料,还研发出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解决了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
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尤其是我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欧班列发展进入“快车道” 。
成都、郑州、义乌、西安……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 。2016年6月,各条线路有了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 。
如今的中欧班列,早已褪去10年前的青涩——
从“独苗”到“人丁兴旺” 。10年前唯一的班列线路“渝新欧”,2011年仅开行17班,如今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全国已铺画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2020年共开行1.24万列,首次突破万列大关 。
从“线段”到“网络” 。10年前,唯一的班列线路“渝新欧”境外到站仅1个,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 。
从“有去无回”到“满载而归” 。10年前,由于中欧贸易不平衡、海外客户认知度不高,回程货源短缺曾是困扰中欧班列发展的难题 。如今,大部分中欧班列线路已实现去回程货源基本平衡 。
互联互通 合作共赢
“10年前,‘渝新欧’班列带来的物流条件改善,是当时我们选择落户重庆的重要考量之一 。” 华硕电脑西南区品牌总监路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