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书店”进乡村,一场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 二 )


游客在浙江松阳县陈家铺村的平民书局阅读 。新华社发
2.开在村庄,能生存吗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数量超7万家,当年倒闭了500多家 。书店开在人流如织的城市,尚且有倒闭风险;开在村庄,能生存吗?
“方所大南坡店去年10月30日开业,当天营业额破万元,后续的日营业额也达到了2000元,其中卖咖啡的收入不到一半 。来书店的有真正买书的人,也有买当地特产的人 。书店代售当地的农特产品 。”南坡村所在的西村乡党委书记王华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 。
“从2020年5月开业到今天,云南大理先锋白族沙溪书局经营额和利润完全达到预期,这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的情况下 。”该书店90后店长刘雅婷告诉采访人员 。
据刘雅婷观察,书店客流量大,与地处云南大理沙溪古镇景区有关 。来的客人有三类,一类是游客;一类是先锋的粉丝,为打卡而来;还有一类是当地人,有周边市县的居民,也有本村村民 。“营收来源方面,文创、图书、咖啡的比例基本是3∶2∶1 。”刘雅婷介绍 。
除依靠用户购买书籍和咖啡、文创等盈利之外,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乡村书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据介绍,松阳县政府看好平民书局的项目,出资百万元支持建造员工宿舍和驻村作家写作中心 。在房租方面,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租金 。
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后,刘雅婷更为关切的是,怎样让书店真正从文化上扎下根来 。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 。有些村民觉得书店‘太高雅了’,每次进来都小心翼翼的,拘束又腼腆 。就像是去人家家里做客,生怕把别人的地方弄脏了 。这说明,村里的读者没有城市的读者那么自信,把书店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公共空间 。”刘雅婷分析 。
当下,刘雅婷正在想办法拉近书店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好在,沙溪书局选址在当地一个旧粮仓里,那里过去就是村里的公共空间,人们对它并不陌生” 。
在田间地头开书店,建筑能通过设计与乡土环境相融,但融入村民的精神世界,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或许是乡村书店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
3.不让乡村“空心”,就得有文化注入
为什么要把书店开到乡村?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伴随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大批年轻人选择离开 。乡村正在成为一个文化活力越来越弱的场域 。近年来,一些图书经营人士离开城市,尝试走进乡村经营书店,一方面是出于内心深处的田园情结,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社会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关切 。先锋书店创始人、董事长钱小华这样理解业内兴起的这股“逆行潮” 。
“不让乡村‘空心’,就得有文化力量注入 。”钱小华说 。
让建筑师张雷特别高兴的是,他设计的一家家小小的乡村书店,正在见证着村庄命运的改变 。
“在平民书局建造之前,我看到的陈家铺是个“空心村” 。现在,村子里游客已络绎不绝 。云夕图书馆开馆前,扫码看视频,店主立夏带你“逛书店”扫码看视频,店主立夏带你“逛书店”戴家山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5年过去,村里的民宿由书店开张时的一家,变成了二十几家 。”张雷说 。
也许正如修武县相关部门介绍,开设方所大南坡书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扶贫,也是为了打造“中国县域美学经济” 。书店本身能聚集人气,吸引周边居民到村里去,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
天气好的时候,刘雅婷喜欢打开沙溪书局诗歌咖啡馆的木质窗户,看外面的峰峦 。当地的孩子们喜欢放学后来这里写作业,这让她觉得生活充满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