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利军:奇迹,来自永不停歇的奋斗

一个月前,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重赛场上,进场、提铃、送高,谌利军一气呵成,把等待了五年的金牌高高“举起” 。
这枚金牌的获得,惊心动魄 。抓举试举结束的谌利军,落后对手整整6公斤 。
求稳还是求胜?谌利军想到了五年前的里约奥运会,自己因为腿部抽筋遗憾退赛 。
如今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扬眉吐气的时刻到了 。只剩下两次试举机会,谌利军将重量加到了187公斤,比第一次试举足足提高了12公斤 。在轻量级的比赛中,这种杠铃重量的加法非常罕见,同时,这也是他在重大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
这种孤注一掷地放手一搏,意味着一旦失败,谌利军不仅拿不到金牌,甚至根本无法走上领奖台 。
一声怒吼,破釜沉舟,他稳稳地将杠铃举过头顶,有了!他拿到了这块早就应该属于他的金牌 。谌利军在巨大的压力下扭转乾坤,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东京奥运会的第六金 。
当187公斤的杠铃被谌利军高高举起时,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的一个小乡村沸腾了 。多年前,谌利军正是穿着一双几乎磨穿了底的拖鞋从这里走出去,走进了益阳市少儿体校 。在谌利军的家中,裸露的水泥砖上还残留着漏雨形成的水渍,没装玻璃的窗户,四面透风,客厅里摆着的一台冰箱曾是家中唯一的电器 。
谌利军的妈妈谌友珍告诉采访人员,当初并不支持自己的儿子去练习举重,十多年来,谌利军春节仅回过一次家,但是现在她不后悔了,为祖国争了光是这个小村庄莫大的荣誉 。
2003年,年仅10岁的谌利军开始练习举重 。“谌利军是个好苗子,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提起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教练蒋益龙总是不经意嘴角上扬 。
体校的训练馆,是由原先的锅炉房改造而成的,只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条件十分艰苦 。杠铃片零散地堆叠成一摞一摞,每一个杠铃杆上都是斑斑锈迹,地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就用木板拼接起来 。唯有训练馆正门外的标语格外显眼,其中写道,“举起乾坤,托起希望” 。
在这间面积不大、条件艰苦的训练馆里,最多有过四十多个孩子同时进行训练,谌利军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员 。
半蹲、硬拉、高抓、高翻……举重项目的训练格外枯燥,一个技术动作要重复3万次以上才能基本定型,对于个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是极大的考验 。然而,谌利军没有退缩,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训练馆开始训练 。“谌利军是我们这里的‘常胜将军’,提升幅度最大,名字在成绩表上就没有掉下来过 。”蒋益龙说道 。
在谌利军进入体校的第二年,家中就突遭厄运,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谌利军的母亲谌友珍的肩上 。为了让儿子能够安心训练,她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工作起来没日没夜 。
生活的苦和训练的累突然都压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肩上,却更加增强了他肯吃苦、向前跑的冲劲,紧握杠铃的手更加充满了力量 。2010年,谌利军获得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三年后,获得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 。随后几年,他不仅多次斩获世锦赛冠军,还三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
离东京奥运会仅剩不到一年的时间,谌利军却不慎肘部肌腱撕裂,紧急进行了手术,右臂留下一道长十多厘米的伤疤 。但是他没有停歇,仍旧投入训练,半年后参加了亚锦赛,成功取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
【谌利军:奇迹,来自永不停歇的奋斗】“我们在和时间赛跑,每多举一点重量,我的信心就增强一分 。再也没有挫折可以吓到我,今天的比赛也是如此 。”这一次,伴随着国歌,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奖台上 。在夺冠后的采访中,谌利军又落泪了 。“一路走过来,真的很不容易 。”他终于拿到了这枚久违了的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