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代代传

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了春天里;雷锋的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 。清明时节,各地以各种形式纪念雷锋,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
螺丝钉精神哪里来
湖南长沙望城区的湖南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同志原名命名的正兴广场上,一座麻石雕刻的塑像巍然屹立 。不少市民和游客,或于雕像前肃立注目,或献上鲜花并深深鞠躬 。
广场东侧,一座恢宏的红色格栅装饰的建筑上,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格外引人瞩目 。建筑内,便是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立体呈现了雷锋同志22年的生命时光,讲述了他“平凡的人生”“伟大的精神”和作为“永远的榜样”给后来者带来的启迪 。
“1940年12月,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望岳乡(现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一个贫苦的家庭,原名雷正兴 。”纪念馆文物档案管理员郑惠君,正在讲解 。
雷锋幼年命运悲惨,不满7岁成了孤儿,后被亲属收养,幸运存活 。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沉痛的记忆 。雷锋曾在日记里写道:万恶的旧社会,就是这样的黑暗、无情和残酷 。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从苦难的童年,跨入幸福的少年——不但生活有了依靠,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 。雷锋勤奋好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1956年,荷叶坝完小的毕业典礼上,雷锋在发言中立志要当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战士” 。这句诺言,在他随后的人生选择中,一一践行 。
“雷锋的成长过程中,当时的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对他影响至深 。”郑惠君说 。
雷锋从学校毕业后,回村当了记工员,随后又被推荐至乡政府和县委机关做通讯员 。在县委工作期间,朴实上进又吃苦耐劳的雷锋,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 。在张兴玉的影响下,雷锋接触到了《毛泽东选集》等书籍 。积极汲取营养的他,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进步 。张兴玉言传身教,也引导着这个进步的少年 。
场馆里,一座雷锋听张兴玉讲故事的雕塑前,郑惠君停下了脚步,“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
这种“螺丝钉精神”之所以能在雷锋心里扎下根,就源于雕塑再现的场景——当时,还在县委工作的雷锋跟着张兴玉外出,看到地上有颗生锈的螺丝钉,就一脚踢开 。张兴玉却捡起螺丝钉装进了口袋 。几天后,雷锋要到一个农机厂送信,张兴玉将螺丝钉交给雷锋,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不起眼,但缺了它,机器就不能运转;就像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缺了你也不行,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的作用 。”
一席话,说到了雷锋心里,后来,他又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 。
“雷锋善于学习,更懂得感恩 。”郑惠君说,“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雷锋,饱含崇高理想信念,积极地回馈奉献社会,用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感召着他身边的所有人 。”正兴广场上,一排呈八字形展开的门楼,像一列长长的火车,看到这里,人们就不自禁地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传颂 。又到清明,雷锋同志牺牲59年后,雷锋精神还在处处传承 。
好事从小事做起
每年3月,全国各地的观众专程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聆听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 。刘思雯,大学毕业后到这里工作有3年多了,讲解中,不少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她动容 。
展厅一角,一辆推土机停在煤堆前,雷锋的蜡像在车厢门口,脖子上挂着毛巾,脸上绽放笑容,推土机后的背景墙上画着一座厂区……这个场景名为“爱岗敬业的推土机手” 。刘思雯介绍,1958年雷锋毅然报名参加鞍钢建设,同年11月,他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学习开推土机 。由于个子小,厂里建议雷锋开小型推土机,但他为了多生产,坚持开这台重型推土机 。车厢里,坐着就看不到车铲,站又站不直,每天只好猫腰工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他没喊过一声苦、一声累 。“后来,鞍钢决定在辽阳建立焦化厂,雷锋又积极报名 。无论雷锋走到哪,都像一颗螺丝钉,钉在那里发光发亮 。”刘思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