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月开学,考试多不多,什么时候放假( 二 )


入学礼是真的吗
根据一些国学培训机构的演示,古代入学礼有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就正衣冠而言,《礼记》认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点,入学时要由先生为学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见夫子像,只有衣冠整洁才能静心做好学问 。
但这些并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学礼仪,古代可能并没有这种统一的入学礼 。现代有人认为,“入泮礼”就是古代的儿童入学礼,实则不然 。
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僖公在都城泮水修建宫室泮宫,既方便举行大型仪式,也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后来泮宫就成为学校、尤其是州县地方官学的代名词 。从北宋开始,州县官学和孔庙中开始修建半椭圆形的水池即泮池,上有石桥 。“入泮礼”是指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试,考中秀才进入州县官学成为生员时,在泮池边举行的典礼仪式,而非现在小学生“入学礼” 。
考试是保留项目
进入学校后,从古到今,考试是永远躲不开的保留节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发展出定期考察学业的制度 。西汉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试,东汉改为两年一考 。
唐朝号称盛世,考试制度同样繁盛,有每十天一次的旬试、每月一次的月试、每季度一次的季试、每年一次的岁试、毕业考试等五种考试类型 。学生如果岁试连续三年不及格,或九年仍不能毕业,会被开除学籍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在考试成绩之外,又加入对学生平时操守、品行的考察,操行、学业俱优才能毕业 。
放假的日子又要到了
盼望着盼望着,开学的日子到了,下次放假的时间也不远了 。古代国子监读书的太学生一般都有休假,唐朝太学生假期较为规范,有旬假、田假、授衣假三种 。
据《新唐书·选举志》,旬假是每“旬给假一日”,每月只有三天休假时间,上中下旬各休一天,比今天学生辛苦得多 。田假是在每年五月农忙时放假一月,让家住乡村的学生回家帮助父兄料理农活 。授衣假是在每年九月天气转凉之时,给太学生放假一月,让其回家取过冬衣物 。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太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回家路程远近不一 。为照顾家远学生,距离长安超过两百里的学生,假期可以扣除赶路所需时间 。假期结束后要及时返回销假,如无故逾期三十日、因故逾期百日不回国子监继续学业,“皆罢归”,开除学籍 。
太学生如果家中临时有事,还可随时请假,说明请假理由,报请国子监中层官员丞(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批准即可 。但在特殊时期,太学生的假条会得到皇帝御批 。
据《资治通鉴》卷204,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太学生王循之给武则天上表,“乞假还乡”,武则天批示“许之”准假 。狄仁杰听说此事后,上奏批评武则天为政太过事必躬亲,不懂“君人者,唯杀生之柄不假人,自余皆归之有司”的抓大放小为君之道,“彼学生求假,丞、簿事耳”,如此小事天子都“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 。武则天听后,“善之” 。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3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