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旅游“金名片”点亮美丽生活

来到西江千户苗寨,看着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穿寨而过的潺潺白水河……很难不被她的美丽所倾倒 。
近日,人民网采访团队走进西江千户苗寨,用镜头发掘千户苗寨的美食美景,用笔触记录千户苗寨的新面貌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现有居民1430多户、6000余人,其中99.5%是苗族 。
原生态苗族歌舞表演 。人民网采访人员李美玉摄
古色古香的西江千户苗寨,遍布浓郁的民族风情 。
未进寨门,先闻悠扬乐声 。循声觅去,原来是好客的苗家人吹奏着高排芦笙 。再向前走,一位苗族老人端着盛满酒的牛角杯,用十二道拦门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
喝过拦门酒,村民们便会迎客进村中,介绍苗族的历史,带客人领略苗寨的人文风情 。
身着盛装的苗族老人 。人民网采访人员李美玉摄
西江千户苗寨属于鼓社宗族,以鼓为中心进行管辖,西江千户苗寨的头人因此被称为“鼓藏头”,负责带领当地人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的民族,祭祀仪式、苗绣、银饰、鼓歌等都记录了苗族的发展过程,也是苗族向往吉祥幸福的一种象征 。”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头”唐守成介绍 。
人民网德文版外专李安娜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参与原生态苗族歌舞表演 。人民网采访人员李美玉摄
在芦笙场,苗族女子身着盛装,载歌载舞 。银饰随舞姿碰撞出叮当声,清脆悦耳,似在讲述着苗家人的美好生活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被这份热情感染,不禁跟随起舞 。这场原生态苗族歌舞表演,令人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仕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银匠哥” 。“这样一个小小的银饰,需要经过捶、打、拉、编、焊等几十道工艺,用两天才能做好 。”李仕江边说边向人民网德文版外籍专家李安娜推荐一款手镯银饰,“你非常适合戴凤凰图案的银饰” 。“真是太美了!”李安娜感叹道 。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仕江 。人民网刘宁摄
“我们这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是打银饰的,一代传一代,已经数不清传多少代了 。”李仕江所在的西江镇麻料村素有“银匠村”的称号,加工银饰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有70%左右的村民从事银饰锻制 。“以前我们都是走街串巷卖银饰,景区建成后,有了固定地点,看游客喜欢什么样的,我们就做什么样的 。”李仕江说 。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贫穷曾是西江最难摘掉的标签 。
“以前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速公路,从西江到凯里,绕来绕去需要3个多小时 。”唐守成望着不远处相连成片的苗寨,回想过去 。现在路好了,交通便利了,1个小时就能到凯里,“发展旅游业后,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唐守成笑着说道 。
西江人多地少、交通闭塞 。数据显示,2005年西江人均年收入只有1431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008年开始,西江千户苗寨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成为又一张苗族文化“金名片”,旅游品牌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
如今,寨里人都吃上了“旅游饭”,西江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旅游景区 。
苗族长桌宴 。人民网采访人员李美玉摄
夜幕降临,千户灯火一盏盏亮起,如同散落山间的珍珠 。“阿浓苗家”餐馆主人李珍也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她一边招呼客人落座一边介绍:“长桌宴上菜的食材都来自我们周边老百姓,健康又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