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重复机械作业,不当“写字机器人”

【告别重复机械作业,不当“写字机器人”】作业本身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如何科学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成为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
“xxx每个写10遍,家长签字 。”相信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机械、重复的课后作业,甚至可以说是深受其害 。但现在,这个现象有望改善了 。8月31日,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给出明确的“作业指南”,“不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加强作业设计指导”“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为此考试评价环节也做出相应改革 。 
此次,北京教育“双减”聚焦教学末端的作业环节,对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下死命令”,全链条为学生、家长“减负”,给学校、老师“压担子” 。此项改革,不仅着力提高作业质量和针对性,也是为了让作业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高效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 
这份“作业指南”甫一发出,就受到广泛好评,不少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松了口气 。可见,人们对于“生词抄百遍”“错字写百遍”“一个人错,一组人挨罚”等作业形式早已深恶痛绝 。现实中,针对上述作业形式也早就滋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家长干脆亲自代写,市场上还曾出现模仿孩子字迹的“写字机器人”,这都是对机械、重复课后作业的“无奈反制” 。
帮孩子弄虚作假,当然是不好的示范,却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此类作业功能的矮化、窄化和异化之深 。做作业变成了只动手不动脑的“力气活”,“求量不求质”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不说,还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虽说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仍然普遍存在 。显然,作业也需要跟上“教改节奏”,改一改了 。而作业本身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如何进行科学高质量的设计,也就成为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
在北京的这份“作业指南”中,几个关键词或许透露出未来改革的方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着实给一线老师“布置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 
当然,作业管理和改革不能仅靠老师 。首先需要教育部门、学校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作业管理,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范围;其次,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建立作业研究和设计机制,鼓励学校教科研部门建立专业队伍,系统研发科学高质量作业;还要为一线教师提供多种途径,提高他们的作业研发能力;此外,学校也要相应地改变考试评价方式,进一步促进作业管理与改革 。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作业要“提质减量”,更要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在作业评价时,也不宜简单粗暴以“对错”为指标,最好还能予以情感上的回应,让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学有所得之时,还有愉快和积极的成就感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作业改革,期待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形式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园丁们“费尽心思”设计科学有度的作业,让学生们能“跳一跳来摘桃子” 。这也契合素质教育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