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因素与流动性宽松叠加 理性看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 , 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 , 全部商品指数上涨了67% , 其中能源指数涨172%、原油指数涨170% 。
日前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 , 要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 , 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此轮大宗商品上涨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看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该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相关专家 。
供需因素与流动性宽松叠加
此轮大宗商品上涨及全球通胀预期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美国 。过去10年 , 美国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 , 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刺激力度空前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 通胀效应不断显现 。
一方面 , 美元“洪流”让全世界担忧通胀是否会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另一方面 , 全球防控疫情成果逐渐显现 , 经济加快复苏、需求恢复新增长 。这些供需因素与流动性宽松叠加 , 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
我国作为工业大国 , 是大宗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 , 很多基础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产量与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因此 , 实体经济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感受最为明显 , 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担忧情绪 。
但是 , 大宗商品近段时间价格反弹 , 并不意味着会长期持续上升 。专家认为 , 中国需求没有大规模扩张 , 目前内需偏弱 , 国内的物价上涨并没有需求端支持 。因此 , 今年我国经济出现持续性高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
“本轮商品价格的上涨 , 不完全是供需推动的结果 , 流动性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表示 , 商品快速上涨将进入尾声 , 价格走势也会分化 , 有供需基本面支撑的品种还可能继续涨 , 但是流动性因素主导的商品价格未必会继续上涨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认为 , 一方面 , 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 既要避免信用收缩 , 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另一方面 , 对美联储政策调整要加强观察 。
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
毋庸讳言 , 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如何提升我国大宗商品话语权 , 一直是业内热门话题 。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告诉采访人员 , 原油是“工业血液” , 国际石油贸易量的扩展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 深化了原油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 。美联储政策从不同维度深刻影响国际原油市场 , 溢出效应显著 。我国推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人民币计价、保税交割”的原油期货已有3年 , 其制度设计经受住了实践检验 。目前 , 中国原油期货交易量已跃居全球第三 。
【供需因素与流动性宽松叠加 理性看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大宗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 加强和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原所长胡俞越告诉采访人员 , 我国是加工制造业大国 , 大宗商品进行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 , 一般是用贸易方式和投资方式 。过去是贸易方式为主 , 投资方式为辅 , 现在出现并行趋势 , 两种手段灵活应用 , “大宗商品的安全体系应该是‘资源可控制 , 价格可承受’ , 并不能也不必一味追求价格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