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保护本地鱼种(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二 )


在洱海,杞麓鲤、春鲤、云南裂腹鱼仍有分布;在抚仙湖,抗浪鱼的自然种群已经得到保护和一定程度的恢复……
“不能等到土著鱼濒危了才开展人工驯养和繁育,否则一旦技术研发滞后于鱼类种群消失的速度,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孟志荣表示,保护土著鱼不仅是保护某种鱼或湖泊生态系统,也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生物资源,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
开展驯养繁殖为野外种群恢复提供种源
“就地保护不能代替迁地保护 。”在孟志荣看来,迁地保护对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独特的价值 。近年来,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土著鱼的驯养繁殖中来 。不同于兽类繁殖个体相对较少的特点,土著鱼一旦突破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一对亲鱼就可以繁殖出成千上万尾后代,人工干预下可以迅速扩大种群,从而为野外种群恢复提供种源 。
“很多土著鱼都有独特的抗性,对于杂交育种来说,价值尤为突出 。而土著鱼所携带的基因,对人类特别是对水产养殖业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占商品鲤鱼养殖市场近三成的一种鲤鱼,就有土著鱼元江鲤的基因 。”说这话时,孟志荣提高了声调 。
人工干预之下,短短6年,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团山鲤泉内的“弓鱼”已从几十尾增加到了上万尾 。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靠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弓鱼”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
【多措并举 保护本地鱼种(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如今,不仅在洱源,在昆明市宜良县海马箐水库下游一家养殖基地内,几十个塘内混养着抗浪鱼、短须裂腹鱼、大头鲤、滇池金线鲃等几十种土著鱼 。这里不仅保存了这些土著鱼的种源,还成功实现了抗浪鱼的规模化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