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学子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聆听历史史实,感悟和平不易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日电(见习采访人员 杨晴 实习采访人员 姚苗苗)今年暑假,在全国各地活跃着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到抗美援朝老兵家中,聆听历史史实,感悟和平不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老兵精神 。
“在老人的讲述中,贴近英雄的生活”
“过江入朝四个月后,我给家里写信,他们才知道我去抗美援朝了 。”
7月26日,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回望百年征程,传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白世凯的家中,学习老兵精神,致敬先辈 。
白世凯今年93岁,曾担任志愿军负责兵器维修,现在儿孙满堂,阖家幸福 。
起初,白世凯在沈阳第3301工厂修理枪炮,1951年春节回厂后第二天,工厂举行大会动员 。
赴朝时间紧张,白世凯想到就算献身沙场,烈士亲属也会得到善待,毅然决然加入大部队 。那一年,白世凯23岁,刚结婚一年 。
白世凯一行人踏上征程,刚准备过江便遭到美军轰炸机的猛烈攻击,“不光要保住性命,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抢修枪炮设备” 。
很快,白世凯一行人被派到志愿军兵器维修处 。当时寒风刺骨,每个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冻伤,美军投下炸弹直接将堤坝炸毁,水喷涌而出,他们紧紧抱着器械冲进山洞躲避,涌入的大水一度漫延至腰部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救邻救己!”老兵白世凯告诉队员们,长时间泡在冰冷的水里,寒冷刺穿每个战士的小腿,在他们的腿上留下了永久性伤病 。“我们连晚上都是睡在山洞里的 。”
拜访完白老的队员时春盛想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古诗,“今天的盛世安康,是用勇士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 。”
队员赵祎安回忆起见到老兵白世凯时情景,老人佝偻着身体,头戴一顶帽子,眼神明亮,见到实践团队之后笑得温暖灿烂,“我们在老人的讲述中,贴近英雄的生活,在一阵阵感动里,回望初心,坚守使命,传承这份珍贵的红色情怀 。”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给脚下的祖国土地
“一块是县里先发的荣誉,后来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省政府又发了一块 。”在王郁文家中,看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口述历史,薪火相传”团队队员们一只盯着“光荣之家”牌号,他向队员们讲述其中的故事 。
7月25日,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拜访抗美援朝老兵王郁文 。
1956年12月,王郁文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独立通信营战士,在朝鲜担负防卫、重建任务 。他回忆说,他们和朝鲜人民的关系非常好,还帮当地百姓务农、搞基本建设 。
“好好向你外公学习,要是他还在世,也是一名在党50年的优秀党员 。”王郁文拿出战友董成保的照片给实践团队看 。看着照片上那熟悉的面孔,队长肖炀回忆起外公董成保生前的抗美援朝经历 。
时年未满18岁的董成保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独立指挥连,在指挥一次战役时,被子弹划过左胸口,被授予三等功,伤口愈合后仍有一道“功勋” 。
“经过这次拜访,我了解并愈加敬重像外公、王爷爷一样的革命战士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给我们祖国 。”肖炀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联想到为祖国献身的战士们,深受感触 。
队员姚梓悦表示,听老兵讲当年的峥嵘岁月,她仿佛也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 。“正是因为有了老一辈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我们奋斗在只争朝夕的新征程上,要不忘初心,做好党的青年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