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后是主要医美消费群体 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原本只想治疗青春痘,却被忽悠割了个双眼皮,这个暑假,想变美的大四学生陈美琪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欧式大双眼皮” 。然而,她对自己颜值的焦虑并没有因此减轻,“总感觉哪里不自然,不像自己了 。”
此前她一直为脸上深深浅浅的痘印所烦恼 。一打开手机,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和美妆博主的直播间里,明星网红都在“兜售”美貌,包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割双眼皮、水光针、瘦脸针等变美的“教程” 。
陈美琪决定去治疗一下皮肤 。在她家附近一家听起来挺有名的美容机构,“医生”给她做了全脸测评后说,不仅要把皮肤护理好,还应该再把眼睛调一下,就能变成大美女!“医生”告诉她,“你的两只眼睛一单一双,大小眼很明显,做个双眼皮手术立刻就能好看很多 。”
“医生”拿出很多她亲自操刀成功案例的前后对比照片,告诉她“丑小鸭变天鹅”不是梦 。这让陈美琪心动不已 。没顾上查看这名“医生”的行医执照和这家美容机构的营业资质,她就躺上了手术台 。
不久前,中青校媒就容貌焦虑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在受访的2063名大学生中,59.0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采访人员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医美、美容机构以及各种颜值打分师的流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容貌焦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有调查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由501亿元增长到1795亿元 。医美消费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20-25岁占比最高 。90后和00后群体是主要的医美消费群体,在这之中,不少大学生也成为医美行业盯上的目标 。
“高考结束了,你可以变美了”“好看的人,做什么都对”“拯救颜值,逆天改命”……各种关于“美”的广告语对很多正面临求职、婚恋压力的年轻人颇有吸引力,仿佛只要变美就能改变人生 。
“找工作、找对象,哪个不看脸?”19岁的李茗高考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割了双眼皮,眼睛大了还是觉得不够完美,又垫高了鼻子,还打了瘦脸针和瘦腿针 。医美机构把她“变美”的照片挂在门口橱窗里,吸引更多她的同龄人为美埋单 。
李茗告诉采访人员,“周围好看又能干的人太多,自己太普通了,不变美就被甩得更远了” 。朋友圈里的一张张美颜照,各个明眸皓齿、肤白貌美,也让她的容貌焦虑越来越严重 。
到底谁来评价“颜值”的高低?眼下各种各样的“颜值打分师”也层出不穷 。一些机构推出AI颜值测评师,只要拍几张照片,自称分析了千万人审美喜好的人工智能就会给你的颜值打出一个分数 。很多人面对自己的得分不再淡定,而医美机构正好趁此给消费者制造出一种需求:你不够完美,但可以通过医美变得更好 。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专为顾客评价长相外貌气质的“颜值打分师”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每次8.8元,为你的颜值打个分”,一家淘宝“颜值打分师”卖家,将颜值评分标准制定为从1分-10分不同等级 。其中1-3.5分属于不好看;3.6-4.9分属于普通偏下;5-5.9分属于中等偏上;6-6.9分属于入门级美女;7-8.3分属于校花级或网红级美女;8.4-9分属于可以出道的明星颜值;9.1-10分属于大明星级 。
这个卖家表示,依据买家发来的几张照片,全部采用人工客观打分,参与打分的都是化妆师、医美咨询师或学艺术的专业人士等 。每次从10人中抽取3人打分,打分者男女均有,尽可能使结果更加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