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治疗新冠口服药或将诞生 抗疫迎来历史转折?( 三 )


新药开发为何困难重重?
目前 , 全球人类的健康依旧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雾霾之下 。除了寄希望于研发出新冠疫苗 , 其他治疗新冠的药物也是克服疫情的重要环节 。根据美国的临床试验数据库显示 , 全球有超过3200种冠病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
在凤凰网健康发现 , 尽管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 , 但目前为止 , 还没有药物可以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之前治疗患者 。比如阻断病毒复制的药物瑞德西韦、为患者输入特定抗体提高免疫力的单克隆抗体 , 以及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的类固醇地塞米松等几种疗法 , 虽然改善了新冠患者的护理 , 但这些药物不是万灵药 , 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
为何新药、特效药迟迟没有面世 , 将疫情终结呢?凤凰网健康发现 , 目前 , 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 , 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三种研发新药的策略 。可每一种 , 都困难重重 。
首个治疗新冠口服药或将诞生 抗疫迎来历史转折?
文章图片
▲针对冠状病毒的基因组 , 找到多种不同的靶点
第一种策略是测试已有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凤凰网健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也就是将已有的药物进行研究 , 看看能不能治疗新冠 。过去用于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干扰素、利巴韦林、以及亲环蛋白抑制剂就属于这一范畴 。这些疗法的优点在于早已获批上市 , 治疗不同的病毒感染 , 因此其在人体内的代谢特征 , 使用的剂量 , 潜在的疗效和副作用都很明确 。但缺点在于这些疗法过于“广谱” , 不能针对性地治疗冠状病毒 。此外 , 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视 。
第二种策略是利用已有的分子库和数据库 , 筛选可能对冠状病毒有治疗效果的分子 。凤凰网健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即用其他药物的一些有效成为 , 对新冠进行治疗 。这种策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通量的筛选 , 也能够测试许多原本不会被考虑到的药物分子 , 拓展研究的视野 。但尽管许多药物在体外展现出了良好的抗冠状病毒活性 , 但往往不具有人体内应用的价值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能会带来免疫力抑制的副作用 ,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药物起效所需的浓度 , 往往会超过血清药物浓度的上限 。
第三种策略最为直接——根据不同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信息和病理特点 , 有的放矢地从头开发新药 。凤凰网健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即根据新冠病毒的特性 , 有针对性的逆推出特效药 。
可是在医药研发领域 , 需要在不计其数的化合物中反复筛选试错 , 而且并没有已知的等式或公式可以运用 。桥梁工程师在正式破土动工前就能清楚地知道桥梁的最大承重 , 但医药研发者在病患把药吃进去之前 , 永远都没法知道药的功效 。同时 , 尽管理论上讲 , 这些疗法的抗冠状病毒效果会更胜一筹 , 但它需要验证不同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情况和副作用 , 也需要依次开展动物和人类的临床试验 , 观察是否安全有效 。这一套流程需要耗费数年 , 乃至10多年的时间 。对于急性爆发的疾病而言 , 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
首个治疗新冠口服药或将诞生 抗疫迎来历史转折?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曾表示:“这些环节里 , 任何一个环节对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 同样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