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打工,小县城养老”被更多大龄农民工接受( 二 )


“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不少大龄农民工新的养老方式 。67岁的李桂芝在每年冬天都会和儿子一家住在南京,天气暖和时,再返回村里居住 。她的户籍在辽宁东港老家,村里发展村办集体企业,种植丹东草莓让全村人致了富,不仅年底能拿到3000元的分红,还有大病救助、居家养老等多项服务保障 。志愿者每周提供一次上门服务,理发、维修水管、换灯泡……一些老人难办的事,在李桂芝的村里都不是难事 。
此外,李财有表示,养老院仍是多数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受“被弃养,才去养老院”“自由惯了,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儿女住在一起才是天伦之乐”等影响,仅有小部分失能、半失能农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 。
无论何处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
越来越多的大龄农民工面临在哪养老的抉择,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则面临的是如何使人口迁移居住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 。“一味引导高龄农民工进城养老并不一定是良方,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
王磊表示,对于想要返乡养老的高龄农民工来说,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中,中小城镇尽量保护农村耕地和树木植被,一些社区保留农耕时代的格局,让老人能够很快适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想要留在城市养老的高龄农民工,实施优惠的购房政策、建立慈善基金救助贫困人群、针对老弱病残人群实行集中供养则是更有效的手段 。
李财有与多位大龄农民工交谈后发现,对老人来说,良好的物质条件固然是基础,但更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子女对老人的赡养精神、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等 。他表示,可以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大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发展,或者将农村发展与工业、旅游业等结合起来,形成地区特色,大龄农民工也会愿意回流 。
王磊则认为,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农民工的养老模式也将面临新的选择,如何更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该群体有着更多的收入来源,保障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或许是所有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