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
文章图片
来源:光明日报【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②·文化评析】
今年以来 , 由耽改剧引发的各种话题此起彼伏 。从开年时炙手可热的“耽改101”演变为如今的降调哑火 , 俨然成为当下耽改剧创作退热、资本退潮的现实隐喻 。
自2014年诞生于网络以来 , 耽改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为何?一方面 , 随着耽美文学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文学商业化机制越来越成熟 , 耽美文学形成庞大的粉丝群体 , 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 成为耽改剧兴盛的重要土壤;另一方面 , 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带来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消费能力增强 。不少作品主动投其所好 , 耽改剧就是典型的女性创作、以女性受众为预设对象、以女性为消费主力的大众文化 。表面上看 , 耽改剧逐步弱化同性情爱 , 将其转化为兄弟情、知己情 , 价值观和审美向主流靠拢 , 在粉丝经济的加持下也形成了从耽美文学到耽改剧的产业链 , 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似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 。
但情况真是这样吗?
本质上 , 耽改剧表现的是“圈地自萌”的亚文化 。但是随着个别作品越来越火爆 , 耽改剧创作者越来越不甘于“自萌” 。尤其是在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下 , 为了利益最大化 , 制作方不仅增加投资升级创作 , 在营销上更是通过捆绑主角大炒“男男CP” , 占据社交平台话题排行榜 , 实际上已经将耽改剧流量化、商业化 , 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 。如放任其发展 , 必然会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产生冲击 , 将大众审美带入歧途 , 导致“三观跟着五官走” 。
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耽改剧最主要受众群体的青少年 。一项针对15至23岁女性受众的调查显示 , 动漫、影视、综艺节目是她们接触耽美题材作品的渠道 。部分耽改剧为了吸引眼球 , 在画面上突出男性肢体语言的暧昧挑逗 , 呈现低俗庸俗的倾向 。耽改剧盛行 , 无疑会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塑造期的青少年产生困惑和迷失 。
次生灾害是耽改剧跟风创作容易引发功利心态 , 导致行业创作审美旨趣的偏移 。耽改剧的出圈让主演迅速名利双收 , 于是有不少演员对出演耽改剧趋之若鹜 。有了走流量明星的捷径 , 不愿意沉下心来磨炼演技 , 更不愿踏踏实实去体验生活 。若是耽改剧继续盛行 , 会更导致创作陷入追求流量话题、美颜滤镜的怪圈 。今年以来频频爆出有关流量明星的负面新闻 , 有的甚至突破道德法律底线 。这些负面新闻不仅使明星本人的演艺事业毁于一旦 , 也给影视行业带来损失 。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作为当下最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之一 , 电视剧创作要始终聚焦主流受众和主流价值观念 , 唱响主旋律 , 弘扬正能量 。客观上说 , 耽改剧之所以能风靡一时 , 从侧面也反映了当下爱情类型剧存在的问题 , 比如有的甜宠剧让男女主角随时随地“撒糖” , 有的虐恋剧靠男女之间的三角恋甚至多角恋制造矛盾冲突 , 有的都市剧走“霸道总裁爱上我”套路 , 同质化、模式化严重 , 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 无形中给表现别样情感关系的耽改剧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启示我们 , 主流剧必须彰显强大的审美引领、价值引领能力 。一方面要做减法 , 行业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宏观引导 , 建立耽改题材预警机制 , 把好行业价值导向和创作风向;另一方面还要做加法 , 做大影视精品供给侧增量 , 主要创作播出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担当意识 , 不被资本裹挟 ,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 弘扬主流审美价值 , 将优势资源投入到能够弘扬主流价值理念、引领审美风向的创作中;演艺人员要崇德尚艺 , 明大德 , 守公德 , 严私德 , 脚踏实地磨炼演技 , 以更多主题健康、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 。(作者:艺君 , 系文艺理论研究者)
-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找到了!9名嫌疑人落网
- 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师刘博强演绎《一起向未来》手势舞
- 网剧《谁是凶手》剧组就争议海报道歉:会陆续删除
- 《名侦探学院》制片人回应“秃头照”:擅自合成 向当事人道歉
- 未经允许使用网友照片,《名侦探学院5》制片人道歉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 《女心理师》剧方回应评分争议:我们欣然接受
- 闫锐执导新版《原野》首演,视、听多重手段表现曹禺名作
-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首映,曹炳琨演癌症父亲暴瘦50斤
- 《古董局中局》首映,雷佳音笑谈要向葛优学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