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生物 多种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核心阅读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 , 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 , 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 取得明显成效 。
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 , 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近年来 ,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成绩背后 , 是云南科研人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持续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组织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 , 完成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 。
摸清家底 , 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 。摸清家底 ,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 。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蚊虫叮咬 , 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工作常态 。40年来 , 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南横断山区 , 采集了近6万号标本 , 拍摄了超3万张图片 , 只为寻找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地衣 。每年花半年以上时间去野外采集标本 , 多年持续跟踪 , 王立松共发现地衣新种36个 , 完成DNA分子材料8200多份 , 摸清了近2000种地衣的来龙去脉 , 为构建我国最大的地衣生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 , 早在上世纪30年代 , 科学家就开始对云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 一代代像王立松这样的分类学家踏遍山山水水 , 一步步摸清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 , 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 , 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
2017年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 , 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据《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统计 , 1992年至2020年 , 云南省累计发现新种3718种 , 其中新物种2519种 , 新记录种1199种 。近年来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国内科研机构 , 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等 , 为云南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
守护物种基因库 , 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
摸清家底 , 是为了更好守护 。
今年8月28日 , 一头出生仅6天的幼象脐部受伤被母象遗弃 , 随后人们将其带回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2008年成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 迄今已成功救助24头野生亚洲象 , 成功辅助大象繁育出9头小象 , 成活率100% 。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 , 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初步形成 , 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
2007年 , 中国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 。经过10余年建设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 。截至2020年12月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 , 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