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观察丨看春城的生物多样性( 三 )


近年来,昆明市持续加大对滇池湖滨区域的保护力度,统筹开展以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工程为核心的“四退三还一护” 。过去5年,累计完成滇池草海片区湿地建设2442亩,实施了湿地提升3656亩 。截至“十三五”末,共建成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湖滨湿地2.52万亩、生态林1.47万亩、陡岸生态带0.93万亩、自然恢复的湖内湿地1.37万亩,在滇池演化的历史进程中首次实现“湖进人退” 。
“随着湖滨生态带的建成和湿地的恢复,滇池湖滨带生态功能逐步显现,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湖滨湿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所提升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为鸟类的“回归”和栖息提供了较好条件,先后记录到鸟类139种,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 。鱼类也大幅增加 。
上百种鸟类中,有一种大家熟知的鸟——红嘴鸥 。
自1985年以来,红嘴鸥每年冬季都会如期而至,30多年从不“爽约”,给春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人鸥“和谐”的背后,是昆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民间组织及广大市民的长期付出,爱鸥护鸥已成为春城新风尚 。
国庆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提升改造后的星海半岛湿地,感受城市山水的诗意栖居 。了解到星海半岛湿地共有墨西哥落羽杉、花叶芦竹、紫叶象草等陆生水生植物118种,有骨顶鸡、赤膀鸭、黄臀鹎、彩鹮等鸟类102种,还有滇池金线鲃、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本土鱼类后,大家十分惊叹 。
万物和谐,融荣与共
这些鱼跃鸟飞的湿地
不仅是河湖生态向好的窗口
更是人们亲水近水的载体
周末去湿地休闲漫步,已成为昆明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滇池畔的开放地带,总是游客打卡和摄影师镜头最为青睐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研学活动在滇池流域开展,延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 。“听草木深处鸟叫虫鸣,看湖边观鱼岸边拾螺,我们不仅体验到了质朴生活的乐趣,更感受到了昆明生物多样性之丰富 。”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游客余先生用羡慕的口吻说,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常与蓝天白云碧水作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一大幸事 。
从丰富种群到共享发展
美好生活应运而生
“一脚踏进昆明,置身万花丛中,心都醉了 。”“四季看花花不老”的昆明,总是不由分说让人陶醉 。
作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产销中心,昆明拥有“花都”的美名 。颜值与实力背后,凝结着无数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昆明南国山花蔷薇属培育基地就是一个例证 。基地坐落于阳宗海湖畔,成立8年多来,不但聚齐了140多种中国蔷薇属原种和变种,还收集了国外的原种和变种30多种,已成为国内活体种类最多的蔷薇属植物保育基地 。“全世界已知野生原种有200多种,我想将这里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蔷薇属种质资源库 。”基地负责人杨玉勇说 。
在物种培育之余,基地还推行花卉露天山地种植模式,对石漠化荒山进行绿化美化,探索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实现鲜切花低碳排放及环境友好型生产,拓宽了当地村民们增收致富之路 。
从加强物种培育到丰富生物种群,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老百姓分享红利,昆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带来了“美丽经济”,还带来了更加多元的幸福美好生活 。
野生菌,鲜切花以外的另一个“魔性”存在 。昆明市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为各种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宜良小哨等许多地方采取保山护林养菌措施,既带来了直观的社会效益,又使野生食用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品类和品质的双重保障,火了林下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