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人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网络“滤镜产业”该整顿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网上推荐的小众“网红景点”,照片中酷似某著名景点一样优美的画面、舒适的光影、惬意的表情,你会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当自己兴冲冲跑到现场一看,“就这???”不少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大呼上当 。
近日,小红书因“滤镜景点”事件持续发酵被推上风口浪尖 。10月17日,针对有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落差的话题,小红书通过官方公众号向用户道歉,并反思对用户决策提供的多元信息不够充分,承认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并表示将尝试推出“踩坑榜”等产品 。
“网红景点”套路深,莫要太当真 。有些“网红景点”,一开始籍籍无名,但加上各种滤镜后,似乎便有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气质 。大多数“网红景点”,是景区商家有意为之 。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滤镜过度美化景点,或通过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 。去年湖南一网红“天空之镜”景点就曝出造假拍摄事件,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2万元 。
坑人的“网红”景点一再被曝光、处罚却仍有模仿者前赴后继,甚至还越来越多,是“唯流量”思维在作祟 。流量就是利益,不仅商家趋之若鹜,一些普通游客无意中也在推波助澜 。可以说,一些“网红景点”的虚假繁荣,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 。当游客们的眼球被网络上美轮美奂的“网红景点”画面所吸引时,大部分人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视觉上的“好看”展开,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复刻、模仿出类似照片,再分享至社交平台,即为大功告成 。甚至有时候人们已经发觉上当,却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不惜千方百计用软件修饰出一张美图,去自欺欺人 。
当“网红景点”推动的打卡式旅游开始流行,能否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成为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就会被掩盖,浅薄虚假的“网红景点”就会大行其道 。此刻,我们应该反思,难道我们旅游的初衷就是一张加了滤镜的照片?
旅游业的稳固发展,最终拼的还是产品与服务 。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虽也是“网红”地,但是以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才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绝非是滤镜所能带来的 。滤镜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是“一锤子买卖”的短视行为,注定不会走远 。更重要的是,一味追逐此类虚假繁荣,可能给当地旅游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让那些诚实经营的优秀景点成为牺牲品 。因此,对于名不副实的“网红”打卡地,只凭社交平台的“软约束”还远远不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新现象、新问题,积极介入,主动出击,对虚假包装、夸张宣传等违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 。
【坑人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网络“滤镜产业”该整顿了】说到底,不加滤镜、纯天然,才应该是我们推崇的“网红”地!
- “双向奔赴”!河南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抗疫贡献力量
- 乱港媒体“癫狗日报”宣布停止运作
- 校园枪击案后 美议员发“持枪全家福照”引争议
- 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 解密“上海数交所”:从“证交所”到“数交所” 上海再辟“交易新市场”
- 年末9地发布“抢人”新政策!哪里最吸引你?
- 证监会:“推动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退市”系误读
- 韩国“人造太阳”持续运行30秒 再破纪录
- 当上非洲酋长的中国小伙已回国 称与非洲“土皇”仍保持联系
- 与“奥密克戎”同名 俄罗斯一眼科诊所起诉世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