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出了哪些硬招守护百姓“钱袋子”?

2020年 , 全国共立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2.7万起;案件造成群众损失353.7亿元;此类犯罪警情占全部刑事警情的比例超过40%……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群众深恶痛绝的第一大犯罪类型 。
19日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这项法律针对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的难点出了不少硬招 。
硬招一:如何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全链条整治工作机制
银行账户和手机卡“实名不实人”问题多年未根本解决;形形色色“黑灰产”斩而不绝;诈骗类型与各种新技术新应用相伴而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急需有效的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
1月至9月 , 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6.2万起 , 抓获犯罪嫌疑人37.3万名 , 同比分别上升41.1%和116.4%;6月至8月 , 发案数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下降……今年以来 , 各地各部门坚持综合施策 , 强化行业治理 , 切实形成整体合力 , 打击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
但同时也要看到 , 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量、群众损失仍保持高位运行 , 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
草案提出 , 国务院建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机制 , 统筹协调打击治理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密切配合 , 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 , 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新林表示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规定各部门职责、企业职责和地方政府职责 , 加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 , 明确有关主体包括民事责任在内的专项法律责任 , 有助于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 。
硬招二:如何管住手机卡和银行卡“实名不实人”?真实登记、尽职调查、不得买卖
一段时间以来 , 手机卡、银行卡大量非法开办、随意买卖 , “实名不实人”问题突出 , 成为电诈犯罪分子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 , 公安机关案件侦办中 , 缴获“两卡”动辄数十万张 , 这些手机卡、银行卡几乎全为“假实名” , 均非开卡者本人使用 。
去年10月“断卡”行动开展以来 , 公安机关累计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2.7万个 , 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45万名;工信部集中清理电话卡6441万张;人民银行组织清理异常银行账户14.8亿个 。
推动实现“实名”又“实人” , 草案规定了电话卡、互联网服务真实信息登记制度;建立健全金融业务尽职调查制度;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 。对于实施上述行为的 , 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惩戒 。
硬招三:如何铲除“黑灰产”?治理改号电话、非法设备、涉诈App等
近年来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出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收购贩卖“两卡”、架设“猫池”和GOIP设备、提供虚假平台和技术支撑、提供转账洗钱服务等一系列黑灰产业 , 黑灰产业又反过来“滋养”了电诈犯罪 , 形成相伴相生的“利益共同体” 。
一些犯罪团伙在国内购买大量的银行卡、电话卡以及企业对公账户 , 转运到境外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 。
对此 , 草案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 。治理改号电话、虚假主叫和涉诈非法设备;加强涉诈App、互联网域名监测治理;打击治理涉电信网络诈骗相关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