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二 )
葛力力的父母都是传统的鄂伦春猎民,虽早已下山定居,但仍以打猎为生 。1959年以来,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人口不断增加,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数量逐年下降,单一的猎业生产已不能维持鄂伦春族猎民的生活 。鄂伦春自治旗委、旗政府意识到,只有让猎民发展多种经营,才能让鄂伦春人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 。
1996年,鄂伦春人响应国家号召放下猎枪,从单一的猎业经济向农畜林多种经营方式转变 。
8月6日,在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当地村民查看紫苏生长情况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连振 摄
昔日的好猎手纷纷奔赴黑土地,开荒、犁地、播种 。“我们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地,政府派来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看着自己种的地里结出粮食,别提多高兴了 。”葛力力说 。2020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年人均生产性收入达3900元,相当于“禁猎”前的9倍 。
尽管不再打猎,但游猎生活的印记仍鲜明地印刻在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中,并成为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托扎敏乡希日特奇猎民村组织村里妇女学习传统桦树皮手工艺品制作,帮助她们每人每年增收超7000元 。
“未来我们还将以鄂伦春马为中心,深入发展民俗旅游 。”托扎敏乡党委书记朝辉指着乡里的赛马场说,这里从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赛马比赛 。鄂伦春马体型矮小,耐力极强,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
8月6日,在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游人们在景区观光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连振 摄
“鄂伦春人将好猎手称为‘莫日根’,过去每个‘莫日根’都有一匹专属于自己的猎马 。现在不再打猎了,养马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致富的关键 。”古里乡猎民村村民关晓志说 。关晓志经营的马场如今有280多匹马,年均收入超50万元 。
如今,鄂伦春马将继续驮着新时代的“莫日根”在小康路上稳健前行 。
“兴安猎神”归林记
鄂伦春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森林繁茂,水系丰沛,生态环境资源无与伦比 。
【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过去,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猎神”,大兴安岭的山与水为游猎的鄂伦春人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 。现在,鄂伦春人成了自然的“守护者”,将优良的生态环境转化成巨大的发展优势 。
甘河是鄂伦春自治旗内主要河流之一,如今在甘河上游,飘出了阵阵酒香 。“因为水质纯净、口感清甜,我们生产的啤酒畅销自治区内外 。”呼伦贝尔市鲜卑源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说 。对他们来说,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好致富之源 。
8月6日,工人在鲜卑源酒业啤酒生产线上忙碌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磊 摄
从20世纪90年代起,鄂伦春自治旗克一河镇开始规模化种植木耳、滑子菇等 。邵泽华是当地最早种木耳的一批人,但是近些年,他却越发对未来感到担忧 。
“木材是木耳种植的主要基料,2015年天然林全面停伐后,木材越来越紧张,而木耳菌包所使用的塑料袋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邵泽华说 。
从2017年起,邵泽华赴多地学习考察,找到了新的致富“伞” 。赤松茸,状如小伞,只需在林下以稻壳或玉米秸秆作基料,再铺上菌种即可种植 。基料可连续使用3年以上,淘汰后的基料变成菌糠,还能用作肥料 。
8月5日,在鄂伦春自治旗齐奇岭村,村民李金英在大棚里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磊 摄
去年他的林下种的4亩试验田里一平方米采摘出13斤赤松茸 。“今天摘完了,明天又能冒出一茬新的,在6月到9月末的采摘期里,每天都能摘 。”邵泽华说 。
- 阿富汗临时政府颁布新法:妇女不是“资产”
- 王曼昱逆转翻盘 陈梦无缘“最快大满贯”
- 财务恶化后投保或无效 保险不是逃债避风港
- 刘国梁:在美最大挑战不是对手 是新冠
- 心衰到底离你有多远?专家:不是老年人“专利”
- 外交部:美式民主不是“样板间”,而是“烂尾楼”
- 刘亦菲为什么很少拍电视剧 刘亦菲新剧《梦华录》定档了吗
- 北影女孩增重20斤入伍火箭军 从小在心中种下“军旅梦”
- 东北雪大到模糊 网友:不是我手机像素低是东北雪太大了!
- 外交部正告**方面:**从来不是一个国家